Re: 中国这群80后在深山造核武 每年有超220天远离家人
比如,九三阅兵和朱日和大阅兵,当大国重器东风31、东风5B这些战略核武器碾过屏幕、耀眼全球时,研究室的前辈们就会坐不住:“你看,你看!这个战斗部里有我的设计、有我的计算。”
新一代便会被感染,“10年后我设计的战斗部接受检阅时,我就可以对儿子说,你看这是你老爸团队做的!”这是用钱能买来的吗?
也因此,法涛们、胡建波们留下来了,他们相信有自己血脉的孩子会理解老爸的荣耀与付出的真实意义。
年轻学霸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他们开始关掉那些庸俗成功学的体系接口,把“一时挠不着的生活奇痒”真正放下。过去一边沉迷魔兽游戏一边搞研究也能出成绩的聪明头脑们,开始无暇个人生活了。
大浪淘沙,风雨砥砺,留下的,就是纯金的颗粒。
每次,蓝可一听到有谁说,“能干的人都出国了”,就很不服气。她会追上去抬杠:“我们中国国力越来越强,就是我们这群不能干的人干出来的。”
或者听到谁说,“中国培养的最顶尖人才都出国了”。蓝可也会追上去不服气地争辩:什么叫顶尖?那些学校只培养出了国就不回来的学生,能叫顶尖吗?国家培养了你,你不服务于这个国家,能叫顶尖吗?!
一朝壁破惊天下
在中物院八所,横卧着有两个足球场大的神光-Ⅲ号激光装置。
身高一米八的杨冬,经常带着名牌大学的在读生观摩。他的使命就是留下其中的黄金种子。
宣传栏上,贴着两张科幻电影海报:一张是《钢铁侠》,因为它身上的聚能环就是核聚变的小反应堆;另一张是《星际迷航》,飞船在宇宙中的跃迁也是靠核聚变提供能量。
这个有60年历史的科研高地,正在学着俯下身段,倾听90后95后的需求。
中科大毕业的杨冬发现,在用模型演示打靶的时候,每一个90后都会在听到“砰”的一声时特别兴奋。杨冬自己也是这样,当时在上海“神光-Ⅱ号”实习的时候,每次打靶之前,都有一个电子的声音,什么什么准备好了,然后是《斗牛士进行曲》,最后“砰”的一声。这种仪式感给了他巨大的诱惑。
潘建伟是杨冬中科大的前辈,他和他主导的量子通信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看来很可能在科学史上留下英名。“我呢?”——杨冬希望像师兄一样建功立业。对他来说,没挑战的事,为什么要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