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小巷总理 大道人生――记甸柳新村街道主任陈叶翠
她常常在打完一个电话后,要在办公室歇半天。因为长时间站立,她的双腿出现了水肿,可从5月到9月,整整4个月,她一天未歇……
之后没多久,她就戴着假发去北京参加了党的十八大……
有困难找社区——经常和陈叶翠打交道的人都知道,她是个暴脾气、认死理。可她的暴脾气也分对谁。对社区里的歪风邪气,她一点也不宽容,“心比钢板还硬”;对有困难的居民,她的脾气“好得就像面条一样”。而对老百姓关心的事情,她总是据理力争
曾有社区居民光着膀子、露着文身、拿着酒瓶,来居委会索要低保。“我困难,抓紧给我办低保!”陈叶翠一拍桌子,“光着膀子就有本事了?回家穿好衣服再来,不然再困难也不救助你!”他一下子被震住了,只好穿好衣服再回到居委会。
当陈叶翠了解到他的情况后,语气变了,像一个长辈一样教育道,“一个大老爷们要想有尊严地活着,就得有点事干,不能待在家里等救济。只要你愿意工作,居委会帮你联系!”
而对困难群众,陈叶翠像是变了一个人,有人亲切地叫她“大姐”,有人叫她“阿姨”。
2002年12月,社区下岗女工杨国云的丈夫突发心脏病去世。就在她沉浸在丧夫之痛中的时候,杨国云亲手抚养成人的侄子却一纸诉状将其告上法庭,要把借来结婚的房子据为己有。面对这样的双重打击,一直在家做家务、看孩子的杨国云一下子懵了,整个人都处于崩溃的边缘。在社区里也没几个熟人,又没什么社会经验,她甚至想到了跳楼。
当陈叶翠听说后,觉得社区必须出面给她撑腰,不然杨国云的家就毁了。为此,陈叶翠多次到杨国云的侄子家中调解,但每次都被拒绝。万般无奈,陈叶翠支持杨国云积极应诉,并帮其找律师提供法律援助。在第一次败诉,杨国云准备再次起诉时,她侄子却主动找上了陈叶翠,气急败坏地警告说,“我们家的事你少管,不然有你好看的!”这时的陈叶翠拿出了对付无赖的气势,“这件事我管定了!”随后,经过动员,社区内20多位居民出庭作证,终于打赢了这场官司。当杨国云拿到判决书的时候,一头扑到陈叶翠的怀里,泣不成声。
类似这样感人的事例还有很多。近年来,李道鲁、张建华领到了3万多元“救命钱”;姜宗新拿到了迟到11年的房产证;郑福广夫妻找到了新工作,脱离了贫困,家庭矛盾也得到了解决;刘象乾、张静华老两口家的老院子积水问题得到了解决……一件件事上都倾注了陈叶翠的心血,一天天起早贪黑换来了居民口中的一句“感谢”。
从2005年底开始,陈叶翠开始着手“零失业社区”的创建。说起这段往事,居民丁绪亭唏嘘不已,“当时我和主任在市区内挨个找大酒店和企业搜集用工信息,再回到社区根据失业人员信息进行推荐。曾经有一个保姆岗位,我们前后带了十几个人去试用才通过。”
陈叶翠告诉记者,“当时我心里是有思路的,就是‘先撒网、再收鱼’。最多时,一个月的时间曾安排过30多个下岗职工再就业。就是辛苦了丁老师和我一起跑。”
丁绪亭听闻连忙摆手,“只是退休了以后按照正常点上下班而已。”
让她俩感到欣慰的是,到2007年,甸柳一居已实现了“零失业”。社区里也成立了再就业促进会,无偿提
供就业信息发布、就业信息洽谈、就业技能培训,并给予居民郑重承诺:只要不挑不拣,24小时内保证就业。
陈叶翠说,“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有人说我‘轴’,因为我是为社区着想,是为居民着想。如果把我的胸膛剖开,就能看见两个字——— 社区。只要听到了居民说出的‘感谢’,看到居民脸上露出了笑容,再怎么辛苦都值得!”
做工作贵在创新—别看陈叶翠是一位58岁的老太太,可在社区管理服务创新上,她可是走在了全国前列。“我喜欢和有学问的人打交道,因为创新社区管理服务工作需要指导。”而山东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张洪英则这样评价,“她已经成为了我们专业发展的一部分。”
对于甸柳一居和陈叶翠来说,2006年是具有革新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陈叶翠认识了山东大学社工系教授高鉴国和香港资深社工、山东大学顾问黄智雄教授,而他们则给甸柳一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社区管理服务理念。“2006年国庆节前后,我在市民政局开会,在座的还有几所高校社会工作系的系主任,我上台讲居民自治和成熟社区的发展。”说到这里,陈叶翠笑了,“虽然我希望有先进的理念把社区管理服务快速提升到新的层次,但是西方的理论著作真的看不懂。个案、小组、介入、接纳……我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甸柳一居该如何发展?社区服务该怎么提升?居民自治该如何走下去?”会后,陈叶翠和高鉴国第一次碰面就抛给了他三个问题。也正是这三个问题吸引了高鉴国,他立马就答应帮助社区发展。从此以后,陈叶翠就开始跟着高鉴国到加拿大、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进行社区管理服务经验交流。
而黄智雄则是在2007年元旦到济南的时候,靠陈叶翠在社区里管的一顿饭留住的。当天,黄智雄赶时间,只有中午12点到下午2点有空,陈叶翠赶忙打电话让居民准备菜。“一家拿一个,当天准备了30个菜。虽然都是咸鸭蛋、炒咸菜、香肠什么的,没想到却把黄先生的心留下来了。”
至此,奠定了山泉、基爱两家社工服务社入驻甸柳一居的基础。因为,高、黄二人分别是这两家机构的创始人。
2007年,孙成键成为第一批入驻甸柳一居的基爱社工,她也是基爱的筹建人之一。虽然她的工作地点现在已不在社区,但她却告诉记者,“我一直都没有离开过社区。陈主任要求严格、作风务实、雷厉风行、全心全意想着居民,这些精神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据孙成键介绍,基爱承担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关爱儿童成长,主要针对低保家庭,慢慢扩展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从最初的挨家挨户做工作,告知他们为什么不收费,服务的内容和时间等,到第三年短短几天招满30个孩子同过暑假,发展之快出乎所有人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