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挖“菜价贵在最后一公里”的根
作者:和法堡
蔬菜从田间运到城市(农产品大市场),相距几百上千公里,“绿色通道”畅通无阻。可是从“城市家门口”到市民菜篮子的“最后一公里”,菜价飞涨一倍以上。(8月15日《新华日报》)
据报道,前两天,江宁众彩蔬菜批发市场冬瓜、菜秧、西红柿的交易价分别为0.25元-0.3元/500克、1元-1.5元/500克和0.6元-0.8元/500克。可在秦淮区彩霞街菜场,零售价比批发价平均翻了一番还多:冬瓜1元/500克、菜秧2.5元/500克、西红柿2元/500克。对此,许多市民不解地问:从基地运到农产品大市场,经历数百上千公里,菜价涨幅都很有限,可从大市场运到社区菜场,到了“最后一公里”时,为何立马飞涨一倍以上呢?
更蹊跷的是,蔬菜在“最后一公里”时价涨1倍以上,按理说菜贩赚大了,可他们却大呼冤枉,连称“也没赚到多少钱”。究其原因,主要是各项费用颇多,如市场交易费、运费、拖菜回来后分拣整理损耗10%、菜场每节柜台租金每月数百元,再加上房租费、生活费、医药费等项开支……当然,照此算来,菜贩们到头来也的确没找到多少钱。
由此看来,菜贩的“苦衷”也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蔬菜从田间运到农产品大市场,尽管路途较远,但只牵涉运费,所以涨幅十分有限。但再到社区菜场就不一样了,菜价飞涨一倍以上的罪魁祸首,就是一个令菜贩不堪重负、各种各样的“费”字。所以,菜价贵在“最后一公里”的板子不能全打在菜贩身上,我们还应该从政府部门职能的角度去寻找原因。
其实,相比那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菜篮子工程”才是真正的民心工程。所以,政府有关部门一定要从职能出发,好好挖挖菜价贵在“最后一公里”的根,不能把菜场经营管理完全撂给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而应该出手时就出手,在菜场改造、税费优惠等环节予以政策倾斜。同时,清理街道和部门的菜场租金,控制摊位租金,取消市场管理不合理收费,从源头上减少菜贩的负担。
总而言之,菜场是社区的基本单元,是公益性项目,所以社区菜场有“病”,不能总让市民吃“药”,况且这不符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因此,只有把“最后一公里”的成本真正降下来,“绿色通道”才能从蔬菜基地直通市民餐桌,最终让经营者和消费者实现双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