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米的重振之路
舜网-济南日报author:钱
一家做饭,十里闻香。黄河大米&mdash&mdash这一带有济南特色的传统农产品,深深印记于老济南的脑海里。每当大米成熟的时候,黄河两岸金黄一片,小孩子们围坐在桌前,吃着新下来的大米,甭提有多开心了。
前些年,由于粗放的种植模式以及高额的种植成本、水资源匮乏等外在因素,济南黄河大米的种植面积一度急剧萎缩。在老百姓餐桌上,很少有人能够吃到地道的黄河大米了。可如今,随着五洲四季黄域等众多本地品牌黄河大米的重新崛起,济南黄河大米又仿佛重整旗鼓,再次走进了泉城市民的视野。
济南黄河大米如何摆脱困境?现在发展得到底怎么样?对此,记者日前深入田间地头,并通过实地探访来找寻答案。
面积从20万亩减少至不足2万亩
提起济南黄河大米,市民李女士表示,作为地地道道的老济南,到现在还能经常回忆起小时候吃黄河大米的情形,每到秋天,全家人便围坐在一起,吃着黄河大米,说说笑笑,尤其是看着那晶莹剔透、饱满圆润的米粒,闻着沁人心脾的稻香,真是太幸福了。
自从长大之后,就再也没吃到过了。前几年去超市发现根本找不到黄河大米的踪迹,货架上摆放的都是东北大米。不过今年,我经过朋友介绍,发现用手机就能买到正宗的黄河大米,而且味道和小时候的一样。李女士说道。
李女士所说的黄河大米,产自高新区遥墙街道胡家岸村。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胡家岸村的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一袋袋包装精致的黄河大米被整齐地摆在合作社所属园区的销售仓库,接下来这些大米会被装上货车运往各个超市以及线上分销点。这些都是刚收获的新米,我们的稻米由于采用全程机械化作业,单季稻比其他企业上市都要早,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可以说是驶上了现代农业的快车道。该合作社社长牛科伟对记者表示。
以前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从5月育苗到11月收获,通常是一身汗半身泥,不仅(种植)速度慢,而且亩产也不高。我们合作社有1300余亩的稻田,如果用人工插秧,全插完要20天左右,且秧苗的间距、深浅都不易掌握,种植效率低下。当记者询问其以前种植水稻的情况时,牛科伟脸上写满了无奈,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嫌种地辛苦又赚得少,都外出打工去了,留在村里的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种水稻又是个辛苦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人们种不动了,水稻面积自然就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