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老教授新编《济南方言研究》:她比济南人更懂济南话
齐鲁网
“脖螺蚰子”“阿郎珠子”“蝎虎簾子”“檐憋蝠子”……当这些济南方言被一口浙江口音的85岁老人说出来,你可能觉得不正宗。但是,很多山东本土电视节目和文艺作品中拿不准、想不起、找不到的济南方言措辞,还都得找她。她就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山东大学教授钱曾怡。
1997年,由钱曾怡编写的《济南方言词典》出版,堪称老济南话的标本。2次共计印刷1730册以后,这本被称为“济南方言研究无法绕开的高山”的词典最终绝版,原定单价35.5元的它甚至已被炒到了466元。
时隔20年,钱曾怡目前正在编写《济南方言研究》,这是对《济南方言词典》的补充和修订,一定意义上也是它的重生。
老词典新生 85岁老教授新编《济南方言研究》
“词典特别注意甄别老城区读音与郊区读音,读完你能发现,目前一些流行的济南话配音和歌曲,其发音和措辞并不是老城区用法。”
钱曾怡教授已经85岁高龄了,但仍然闲不住,她不仅每天坚持看书做学问,还把房间打扫得钟点工来了都无活可干。“最近几年,钱老师觉得济南方言的研究应该有一本更为全面的著作,因此萌生了写作《济南方言研究》的念头。”钱曾怡的关门弟子、山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燕芬如是说。
在新书的编纂过程中,钱曾怡邀请了“济南话发音人”马俊凤参与。2013年底至2014年初,马俊凤等共计7位济南市民凭借其纯正的济南话口音当选为“济南话发音人”,他们的声音被永久收录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山东库中,成为语言的活化石。钱曾怡邀请马俊凤来负责给《济南方言研究》提供回民区的济南方言语料。
几年来,马俊凤非常珍视“济南话发音人”的身份,经常关注省市电视台播出的方言类节目。然而,这些节目并不能让她满意。“这些主持人说的大都是‘伪方言’,我看了就着急。”她说。
其实,早在1997年,同样由钱曾怡编写出版的《济南方言词典》就曾担纲起记录济南方言的大任。从1991年接受编写任务开始,钱曾怡曾在3年多的时间里集中从事调查编纂,先后收集的词语近万条,经删减后收入词典约9000条。从内容来看,其已完全能够满足文艺作品创作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校正需求。“当年的疏漏和欠缺将在《济南方言研究》中得到修正和补足。”张燕芬说起老师钱曾怡编写《济南方言研究》的初衷,也表达了与时俱进的观点。
马俊凤举例说,“咱老济南说白(bei)蛇(sha)传,你听听那些主持人念的什么?咱老济南说踹一脚(jue),但是有个女主持人说的是踹一脚(jiao)。现在很多济南孩子跟着电视节目名字,动不动就说’有么说么’,咱们内城的老济南不说‘么’,说‘嘛’,应该是‘有嘛说嘛’才对!”
对于这种说法,张燕芬给出了另一种解释,“根据钱老师的调查,一般汉族老济南说‘么’,回民老济南说‘嘛’。”
其实,1997年出版的《济南方言词典》已经注意到这种现象,并把这种现象称为语音的“文读与白读”、“新派读音与旧派读音”。书中写道,“济南市区方言的内部差异从语音看主要是文读和白读、新派和旧派的不同。文读接近于北京话,新派向北京话靠拢,所以有些文读音也是新派的口语音。例如,‘客’有(ke)和(kei)二音,前者是文读音也是新派口语音,后者是白读音也是老派音。”
《济南方言词典》也曾特别注意甄别老城区读音与郊区读音的差别,而且一并收录。阅读后可发现,目前一些爆红于网络的济南话配音和歌曲,其发音和措辞并不是老城区用法。例如,济南网红艺人李逍遥曾凭借济南话版《蜡笔小新》一炮而红,但是配音中的“今们儿”(今天),词典中特意在该词条后注明“旧城区一般不说”。
“《济南方言词典》只是一部词典,关注的是语词本身,比较分析做得很少,语音和语法方面的研究更是不充分。应该有一本更为全面的专著了。”张燕芬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