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红军“长征”一生 各地作报告1000余场次
作者:蒋芳
两次强渡大渡河、三过雪山草地,他是长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离休后写下100万字的读书笔记,到各地作报告1000余场次,他是革命传统的“播种机”;
走访贫困群众,资助失学儿童,百岁高龄的他仍参加志愿服务。
在人们眼中,百岁老红军刘应启一生都在“长征”。刘应启自己则说:“我这辈子最自豪的是认真履行了入党誓言。”
他的人生在长征中开启
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红军战士如今住在扬州市长征路一个安静的小院内,虽已百岁高龄,仍是一身戎装。
刘应启1911年出生于河南省商城县,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老人前半生戎马倥偬,经历大小战斗150多次。“三过草地,我三次都在收容队里工作。先后收容了伤病、掉队战友300多人,也眼睁睁看着不少战友长眠在雪山草地。”刘应启回忆道。
“过草地前准备的干粮一个星期就吃光了,吃完了干粮吃野草,实在没得吃就吃牦牛粪便。是战友的团结互助和对革命前途无比坚定的信念,支撑着我们走了下来。”刘应启说。
他的长征没有尽头
1965年8月28日,刘应启离休了,他的新长征也开始了。“离休40多年,他是离而不休。”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政委张怀森说。学校、工厂、农村、机关,800多个单位、1000余场报告、百万人次听众。
2003年4月,扬州一家工厂亏损严重,即将申请破产。厂领导慕名找到刘应启,请他为职工们讲最后一课。“爬雪山难不难?过草地险不险?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意志,红军将士攻难克险,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只要精神不垮,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什么样的绝境都能走出!”刘应启精彩的演讲,深深打动了现场的听众。
报告会一结束,这个工厂的干部职工自愿4个月不拿工资,集资为工厂购买原材料。仅用半年时间,企业便扭亏为盈,走出了困境。
1995年,是扬州市实施“希望工程”的第一年,刘应启则是全市“希望工程”捐款的第一人。这一开头,就坚持了16年。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有一份统计:刘应启先后资助的特困学生、困难群众共计200多人,累计捐出了40万元。而正军职离休、每月收入上万元的他,至今都没有存款。
他就是身边的共产党
刘应启说:“我这辈子最自豪的是认真履行了入党誓言。健康长寿则是我为人民服务最大的本钱。”
2003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高邮湖水暴涨,形势十分危急。刘应启得知扬州军分区组建的抗洪抢险突击大队即将开赴前线抗洪,当即找到所领导请战,硬是以92岁的高龄加入了抗洪保障分队,连续数日拄着拐杖,在大堤上指挥保障分队送茶送水。面对抗洪官兵,大声鼓劲:“同志们,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
“在老百姓眼里,党员就是党的代表。我已经100岁了,更要保晚节、做表率。一言一行都要维护好党的形象,一举一动都要为党旗争辉。”刘应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