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济南第一代90后毕业生生存档案 挣扎中实现蜕变
扎根基层中,他变得更加理性
在济阳崔寨扎根一年的朱俊博,有着比90后同龄人不一样的成熟。去年4月份,对于一直备战公务员和事业编招考的朱俊博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他考上济阳崔寨镇政府选调生。这是竞争最为激烈的“铁饭碗”,所在整个院系仅有两三人被录取。凭借着校学生会副主席的经历,他从众多佼佼者中脱颖而出。这同时意味着他要远离城市的喧嚣,扎根到最基层的地方。
“一开始也犹豫过,毕竟从小就在城市呆着嘛。”朱
俊博说,他是土生土长的济南人,对偏远的乡镇农村几乎一无所知。过去农村给他的印象,总是贫穷、落后的情景。在决定去报到之前,他也考虑过到国企、银行、街道办等单位工作。最后他想通了,与其呆在城市享受安逸生活,不如到农村一线把所学的知识,与农民的经验相结合,一定能干出一片天地。
如今,朱俊博完全适应了在崔寨的生活。他称自己是个“工作狂”,虽然时常加班到晚上七八点,但充满了“奔头”。这一年中,朱俊博学到了不少东西,了解了乡镇的政治环境、农村的风土人情、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等等。他说,从基层小事做起,是一个职业人成长、成熟的必经阶段。社会上一说起90后,就爱贴上脆弱、爱享受、自我等标签,其实,90后有很多类型,更多人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更敢面对现实、敢担当。
趋向成熟的“第一年”
当白领、下基层、去创业……对于未来,第一代90后毕业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经历了一年的“成长阵痛”后,他们中大多数人趋向成熟,也完成了从 “天之骄子”到“社会人”的蜕变。不同于80后对“自私”“叛逆”等标签的反感,90后似乎不在意社会如何看待他们,他们习惯于在人前展露自己,习惯于被人关注评论。如果要归结这个群体对于工作的态度,大概是他们很多人都不喜欢被工作束缚,不愿被公司琐事困扰,不愿受固定工作时间、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约束。但与70后、80后一样,这群在特定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在经历成长的烦恼和挫折之后,终究也会慢慢尝试着改变,逐渐“沦”为社会中最普通的一员。 “要工作更要生活,要薪水更要自由。”这是这群90后毕业生在工作一年后的青春呐喊。毕业第一年,投入迷乱喧嚣的社会,这些人难免会有些迷茫不安。不久的将来,他们或许就能享受这种奋斗的过程,而不会斤斤计较其中的成败得失。这个庞大的青年群体,带着一点特立独行的姿态踏入社会,现在他们还年轻,他们的成长之路才刚刚开始。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他们这一代 将成职场主力军
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69万,其中我省高校毕业生51.5万人,比去年大约增加5000人,再创历史新高。在这个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夏天,新一批90后毕业生将大规模携手走向社会,未来的道路不可预知,每个人都怀揣着激动与忐忑的心情上路……
去年此时,第一批90后毕业生正式出道,工作至今已满一年。这群跟随80后“尾巴”一同入职的青年,在就业观念上与上一代人有着明显的改变:更多强调“要自由、我喜欢”。通过与首批90后毕业生、用人单位、就业指导人员之间沟通,记者试图勾勒出这个青年群体初入职场的大致轮廓。对于用人单位方面来讲,面对即将“汹涌来袭”的90后应聘大军,如何适应这群人对职业的要求也成为他们将面临的难题。
第一波考验必须扛住
“工作要轻松,要与兴趣相符合,周末要双休,工作环境要好,要有晋升的机会……”刘雨然还记得去年4月第一次参加招聘会时,向一家面试单位提出的认为合理的“要求”,结果惊得对方说不出话来。随着参加招聘会的次数越多,刘雨然的要求便降得越厉害。最终,刘雨然还是没能找到这样一份如意的工作,而是进入一家私企当文员。“虽然离自己理想差挺远,但慢慢适应以后,感觉不至于太糟糕。”谈起当初对于工作的“标准”时,刘雨然坚持认为自己的要求“不过分”,只是暂时无法实现。
李凯回忆起曾经的应聘经历时,也像刘雨然一般感叹“往事不堪回首”。每天在宿舍痛骂找工作好烦好单位太少,一转身又再次投入到求职大军中,继续争抢工作的机会。就在李凯伸手接过一家广告公司的橄榄枝时,再三遭遇挫折也使他逐渐认识到,用人单位不会迁就90后们的“特殊要求”,所以改变的只能是他们自己:先就业再择业,不管对工作满意与否,都要先干起来,逐步积累工作经验。面对求职路上的第一波考验,无论如何都必须扛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