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第一代90后毕业生生存档案 挣扎中实现蜕变
济南时报
毕业是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分水岭,是大学生重要的人生拐点。去年夏天,同样出生在 1990年的冯峰、林佳、李静、朱俊博4人从山东财经大学毕业后,走完了各自在职场中的第一年。像他们这样参加工作一年的90后,通常被外界称为第一代90后毕业生。
从他们新鲜上市的第一天起,就被社会赋予张扬、自我、脆弱的种种标签。不同于80后的低调稳健,初入职场的他们处处显露锋芒。在这一年中,他们各自经历了入职、跳槽、失业、创业&hellip&hellip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悲喜人生。不知不觉中,脱胎换骨的改变在每个人身上悄然发生,有人过得充实快乐,有人变得困惑迷茫,还有人在不断挣扎中前进,千姿百态在一年之内表现得淋漓尽致。记录下他们的故事,也许能给新一批即将毕业上路的90后,带去一点可以参照的东西。
跳槽派
疯狂跳槽中,她在寻求一份稳定
5月26日,在毕业一年后,林佳突然失业了。这是她辞掉的第二份工作。
工作环境太压抑,看不到上升的空间。出生于1990年5月的林佳,谈起刚刚辞掉的一家出版社的工作时,有些无所谓,她说90后应该崇尚自由,选择工作不能画地为牢。在这家民营出版社上班以来,林佳说每天处理繁琐的表格、文案,工作乏味又学不到东西,拿着2000多块钱的固定工资,看不到一点晋升的空间。工作4个月后,她就向领导提交了辞职申请。
去年6月,林佳刚从大学毕业时,还没有想好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抱着先临时找份工作的心态,林佳进入济南新东方英语学校当起助教,负责协助外教工作,偶尔也会自己带几节课。半年后,林佳还是辞了职。谈起那次辞职的原因,林佳归结于工作环境不错,但不够稳定。
他们说我是个疯狂跳槽者,但我觉得自己是在很有勇气规划未来。林佳说,她需要在一份稳定上升的发展空间中,找到热爱工作的理由,而不应被工作奴役。当工作与理想的关系愈加遥远时,林佳便更加关注工作背后的意义。目前处在待业状态的她,刚报名参加计算机和英语培训班,想先利用一两个月时间充电,再投入到继续找工作中去。
毕业一年后的林佳,面临的却是今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51.5万,这是2013年山东高校毕业生人数,比去年增加了5000人,也意味着新老毕业生间的竞争将更加残酷。对此林佳却不怎么担心,她说经过一年的沉淀后,终于找到自己想走的路,接下来只需要按照制定的轨迹自信地走下去。林佳为自己规划了这样一个人生&mdash&mdash&mdash 先找一家外贸公司上班,积累几年经验,瞅准机会跳到知名外企去。因为她觉得外企更看重工作能力而不是背景。
理想派
安逸平稳中,他想去追求理想
5月28日7:25,冯峰走出单位宿舍,在路边早餐店喝了一碗米粥,随后步行到马路对面的银行上班。
冯峰比林佳早出生两个月,去年从山东财经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银行当柜台出纳。跟许多普通毕业生一样,冯峰去年经历了四处投简历、面试的煎熬过程,最终被银行机构录取,虽如释重负却又提不起精神。感觉自己是被一下子扔进社会的。从小热爱电影、摄影艺术的冯峰,理想工作也是诸如电影、媒体从业者之类的工作。但一想到银行工作安稳,收入不错,自己的文凭又与艺术相差太远,想去追求理想又害怕失败,冯峰在经过一番挣扎后,最终屈服现实去银行上班 。
坐在玻璃窗后面的冯峰,每天重复处理存款、取款、支票兑现业务,踏实而从容,工作一年后俨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偶尔抬起头时,眼中却不禁流露出一丝困惑和疲惫。“最大感觉不是挣钱多了,而是自由少了。”对于这个时常把“个性”“自由”挂在嘴边的90后小伙来讲,像出纳这类严谨、理性的工作让他浑身不自在。他现在没时间上网聊天、没时间去电影院、交际圈子越来越小,也再没有了能去旅游的寒暑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感觉都不像从前的我了。”冯峰有些不解地问,是应该为生活而工作,还是为工作而生活?
每到下班时,冯峰便“宅”在宿舍学习与电影、摄影相关的知识,仍期待着有一天自己能从事这一行业。每到周末时,冯峰会到母校去逛一逛,对校园环境充满了不舍和依恋——— 和许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人一样,冯峰的心中依然有一份“后学生时代”情结。每次重新站在校门口时,他对自己的未来依然不知该如何抉择——— 是继续留在银行系统混日子,还是鼓足勇气去追求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