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济南第一代90后毕业生生存档案 挣扎中实现蜕变
受访的90后毕业生在刚参加工作不久时,都有着强烈的跳槽想法,有的人已经完成了至少一次跳槽。记者查阅《2012年就业蓝皮书》,根据其对2012届20多万名毕业生的网络调查显示,有38%的2012届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半年内就选择离职。除了工资待遇低和看不到发展前途而选择跳槽外,工作单调乏味、无兴趣也是导致这一人群选择跳槽的主要原因。“比起薪金更看重想法”的说法,似乎成为这代年轻人不断跳槽的最有说服力的解释。
同样是90后的宋翔却有着不一样的想法。去年从山东交通学院毕业后,宋翔在一家销售公司当起销售员。公司规模不大,还要时常加班出差,待遇也只有3000多元。宋翔刚入职没半年,公司发展就遭遇瓶颈,员工收入也大幅减少,很多同学都劝他赶紧辞职跳槽,但宋翔最终还是坚持下来,凭借自己工作的努力得到领导赏识。今年年初公司有转机后,宋翔被破格提拔为区域经理。宋翔说这可能与自己性格有关,敢于直面挫折和挑战,能够在平稳中寻求突破,在困难中发现曙光。
一家国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孙先生说,频繁更换单位的90后求职者不在少数,往好处说是为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从另一个角度又反映出90后的职场态度有问题。多数的90后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他们自认为理应在好的环境和单位中工作,理应获得较好的薪酬待遇,稍遇挫折就可能会选择跳槽。但这种行为反而会给职场人带来迷失感、挫败感等适得其反的结果。90后职场新人应当充分衡量自身条件,跳槽也要找准清晰明确的职业目标才行。
勇于跟关系网说“不”
刘东去年从山东大学毕业后,父母托关系为他在烟台老家找了一份国企岗位职业,每月薪资有五六千元。这份让很多人羡慕的工作,却被倔强的刘东一口给回绝了。去年7月,刘东通过自己的努力,被广州一家电视台录取,从此开始了从事媒体行业的梦想。尽管只身一人在广州打拼很辛苦,但回想起当初的决定时,刘东却一点都不后悔:“人总该为自己的理想拼一把吧,不能一下子就沦为赚钱的机器,对吧?”
在“拼爹”现象已成社会潜规则的当下,刘东的决定显得难能可贵。日前网络上针对“史上最难就业年”进行的一份调查问卷中,“找工作是否动用过关系”一项,成了受访者颇为关注的焦点。记者采访一些因“关系”而“被就业”者时发现,他们工作中普遍显露出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不少单位招聘主管对于被迫招入的一些“关系户”,也纷纷表示出自己的无奈。
另一方面,“关系”也成为“拉低”毕业生就业率的原因之一。一名长期从事招聘工作的企业主管表示,90后的毕业生大都没怎么吃过苦,很多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吃苦,每月给的生活费甚至比入职新人工资还要高。如果一份薪水低或者比较累的工作摆在面前,家长会说服孩子不要急着入职,可以考个公务员或者通过关系找一个稳定点的工作,这
也导致很多学生主动就业积极性不高。
90后该如何对待利用“关系”找工作的现象?济南一家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刘老师表示,90后应该是有创意、有个性、有能力、有热情的一代人,只有将求职谋业置于充分自由竞争的平等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出自身价值和潜质。在当今社会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创造公平就业机会的同时,父母们应该更多尊重孩子们的想法和需求,放任他们去勇敢拼搏。90后毕业生们也要有对“关系网”说不的勇气,如果通过“借力”获得的是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沦为光拿钱不干活的角色,倒不如为自己理想去努力拼搏一把。
用人单位需改变偏见
“他的工作能力不错,也颠覆了我们当初对他的印象。”在一家保险公司上班的90后新人张振华,在公司前辈牟先生眼中是个绝对“靠谱”的人才。牟先生说,张振华作为公司中年龄最小的 90后,刚入职时也会显示出自制力比较差、不受约束的特点,自己也不自觉地给他贴上“不靠谱、没责任感、非主流、浮躁”的标签。但经过大半年的相处后,他发现张振华适应能力很强、有个性,充满自信和活力,工作也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牟先生认为,时代不同造就价值观不同,对于正在茁壮成长的90后,大家应该有一颗包容的心,每代人之间相互理解、不断磨合,整体工作环境才会和谐。
这样的观点其实很多企业开始逐渐理解和认同。不少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也认为,90后是有创意、有个性、有能力、有热情的一代人,如果管理得当,能够迸发出很强的工作能力。之所以90后的求职观会受到非议,是有的用人单位没有做好准备,没有调整自己的勇气。一家软件公司负责人孙先生表示,他们去年招聘了4名90后的高校毕业生,虽然刚入职时会有磨合的问题,但几人成长特别快,已迅速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人才。
“用人单位应该调整心态去迎接90后,因为招工和就业本来就是双方的事情。”山东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韩同吉表示,90后求职者已不仅仅满足过去那种以工资待遇为主导,而是更多把企业发展前景、人性化的工作氛围、个性尊重与释放视为求职意向,这其实反映了求职者前景意识、平等意识及法制意识的提高。这些要求和期望并不过分,但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对90后的期望并没有准备好。用人单位应该从人文关怀、社会保障、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方能化解双方在就业观念方面的分歧。(应采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