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济南汉子捐髓救北京白血病患者
捐献当天上午,郭金松的妻子陪他来到医院之后,便照常回去上班了,市中区红会工作人员负责陪同采集。采集过程中郭金松显得很轻松,他告诉记者,家里人都比较支持他捐献救人,这让他心里放下了块石头。
谈到妻子,郭金松充满感谢,认为是妻子给了他最大的支持,才让他坚持下来。“她以前也献过血,开始对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事是有一些顾虑,担心有后遗症。但是经过交流,她也上网查了很多资料,了解到造干是从外周血中采集,对人身体没有危害,最终消除了顾虑,她还是很支持我的。”
郭金松有一个12岁的女儿,现在在读六年级,“她还太小了,对于这些事还没有一个概念,我就跟她说了句‘爸爸做好事儿去了!’,女儿知道我做好事也挺高兴的。”话语间,郭金松脸上带着孩子般的笑,得到女儿的赞许他觉得很自豪。从动员到采集,郭金松始终放心不下女儿。每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红十字会都会安排人员配合工作并安排食宿,但这一次,郭金松主动放弃红会安排的住宿,每天往返于位于天桥区的医院和市中区的家,“来回大概2个小时,奔波是奔波了点,但孩子面临小升初,我得辅导她功课。”
郭金松告诉记者,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事儿他从始至终都没告诉父母。“因为住在不同的城市,我们一般都是报喜不报忧,父母年龄也大了,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事也不了解,也就不和他们说了,省得他们担心。完成之后再和他们提吧。”郭金松说。
“知道有这么个人就行了”
为了避免诸如捐赠者对患者的经济索取或者患者要求捐赠者重复捐赠等不必要的麻烦,中华骨髓库一般会遵循“双盲”原则,既不向患者和捐赠者透露彼此信息,也不建议双方见面和交流。郭金松只了解到患者的一个基本信息——患者是一位29岁患白血病的小伙子,目前在北京一医院接受治疗。知道这些的郭金松觉得十分揪心,“对方才29岁,生活才刚刚开始啊。”
捐献当天,这位身在北京等待郭金松造血干细胞的29岁小伙子,还委托北京的医护人员送来了一封感谢信。信中他写道:“我想给我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我想看着她结婚,我就知足了”,“我是一个不幸的人,但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万幸的就是遇到了您,我们不曾相识,您却用无私的大爱让我看到了希望,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看到这封亲笔信,郭金松很感动,“捐献造血干细胞对我来说其实不算什么,但对另一个人来说却可能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感觉一切都值了。”
当被问及对患者有什么话想说时,郭金松歪头想了想,说只希望小伙子能早日康复,“他的年龄也不大,尽快开始正常的生活,日子还很长,别因为这一个小的坎儿,就失去了信心。”
患者在信中透露出以后有机会想当面致谢的意愿,但是郭金松并未过多在意,他说:“虽然不知道对方是谁,但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个人就行了,不求别的,他能康复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