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赳:一个在济南当了17年教师的藏族兄弟
来源: 大众网 记者 王亚男
编者按: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从懵懂无知到意气风发、从拼音算数到天文地理,无数名教师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默默奉献、辛勤耕耘。长大后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在2018年教师节来临之际,大众网济南频道与济南市教育局联合推出大型系列新闻报道:《30而丽——专访泉城30名优秀教师》,用文字记录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谨以此,献给所有奋斗在教育岗位上的老师们。
“他介绍到,我叫丹赳,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7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西藏大学语文系任教,现在正式调入济南西藏中学。黝黑的肤色,俊朗的面容,浑厚的男中音充满磁性,让我们大家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2001年新学期开学第一天,丹赳到济南西藏中学报到,当时的级部主任唐宜芝对当时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就这样,这个新来的藏族老师加入了西藏中学的大家庭,一干就是17年,而且这个数字,随着一届届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到来和离去,在不断增长着。
为圆梦放弃大学任教,他到济南当起初中老师
丹赳非常开朗健谈,很快大家对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1973年7月生人的他,是内地西藏班的第二批学生,先后在重庆藏族中学、成都西藏中学完成了初高中学业,并于1993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分配到西藏大学任教,成了一名大学教师。
由于自己多年来内地西藏班的学习生活经历,让他一直有个心结,后来,他便把想去内地西藏班工作的念头告诉了妻子。经与妻子商量,他们一同回到了妻子的故乡山东济南,两个人都成了一名初中教师,圆了自己的念想。
“放弃了待遇优越的西藏大学工作,到内地西藏班当一名初中老师,值得吗?”面对一些同事的惋惜,丹赳总是说:“我特别愿意做一名内地西藏班的老师,因为我有在内地西藏班读书的经历,特别理解在内地读书的孩子们的需要,也特别感恩内地老师的关爱,我愿把我的爱奉献给远离亲人的藏族孩子。”
根在雪域心在泉城,他给在济南的藏族孩子一个家
年轻的班主任丹赳很快就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了孩子们的“赳哥”。除了上课外,每天的课外活动,丹赳就和孩子们一起踢足球;歌咏比赛上,能歌善舞的丹赳海自觉地担任了领唱,如果比赛成绩不理想,孩子们就调侃说:“这次赳哥发挥失常。”
每到藏历新年和农历春节,丹赳都主动要求留在学校,穿上藏袍,带领孩子们按照藏族习俗布置教室和宿舍,给全校600多个孩子准备糌粑,做“猫耳朵”和酥油茶,指导食堂工作人员清洗羊头、做藏式早点等,连续工作到深夜。大年初一,丹赳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挨个宿舍给孩子们拜年。新年初二,丹赳还要带上几个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孩子到家中,把买的新衣服悄悄地送给他们,他说:“有的孩子自尊心比较强,要尊重他们的意愿,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调入济南西藏中学以来,丹赳一直做班主任工作,他几乎记得每个孩子的生日,每到生日这天,他喜欢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给孩子们惊喜,或送上蛋糕,或买学习用具,或送张卡片,或做个游戏,总能让孩子们快乐无比,这时孩子们又会喊他“赳爸”。
有的孩子生病了,他上完课就往医院赶,牛奶、水果、点心,大包小包,晚上他一直坚持在医院陪床。他说:“孩子们的父母不在眼前,陪在他们的身边我心里就踏实了。当初我在内地读书时,我的班主任也是这么做的。”
特别是丹赳带的第一批毕业生,在最后一堂课上,丹赳一进教室就听到所有学生要求他向后转,他转身看到黑板上写了五个大字“老爸辛苦了”。丹赳说:“看到那几个字,我忍不住落泪了。”“每次送毕业生,我心里总是酸酸的,但一想到这些孩子可以为家乡将来的发展作出贡献,心里又特别自豪。”
他记得每个孩子的家乡,记得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记得每个毕业生升入的高中、参加工作后的单位,甚至是每一次工作的调整。他与学生这种亲如兄弟、情如父子的关系让同事们很受感动,而他却说:“我的根在青藏雪域,但心却已经属于美丽的泉城,属于这些身在异地他乡的藏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