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女科学家生存实录:记不得上次逛街是什么时候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王志珍也曾在多个场合不止一次地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篇学术论文说过女性智商低于男性,而且我们还可以昂首挺胸地说,从某种意义上,女性的情商还高于男性。”
她还提到,一些事例也证明,许多女科学家的确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比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陈化兰因其在禽流感病毒领域的研究两次蝉联素有“女性诺贝尔”美誉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今年年初,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大榜”揭晓,其中被称作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17年来首次授予女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而在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个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本土中国科学家。
有人认为:“这一次,女科学家终于证明了自己!”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周树云并不完全认同这样的说法,但她觉得,女性科学家这些年正在用自己的实力,不断证明自己并不输给男性。
周树云所在的凝聚态物理领域,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悬殊的男女比例。她自己的博士导师就是一位女教授,在周树云开始读博士的那一年,也正是导师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始教职的时候。
在前几年的时间里,周树云看到导师一步一步从零开始建立研究小组,并且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建立了家庭、有了孩子,工作和生活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所以,女性到底适不适合从事科研,从来都不是我考虑的问题。”周树云说,因为身边有很好的榜样。
关于科研
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喜欢并很享受这种成就感
高利也有过一段类似的经历。那是2011年4月到2013年4月,她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师从该校女农学家弗吉尼亚·沃尔伯特。她眼中的弗吉尼亚,是一位非常认真、乐于追求真知的智者,而且功成名就之后仍然保持着勤奋的作风。
在斯坦福大学,有弗吉尼亚的团队种下做实验的玉米。已经60多岁的她,每天5点多就到学校去照顾玉米,7点50分到达办公室,喝一杯咖啡,吃一两块饼干当作早餐,8点准时上班,开始做研究,或者和其他研究人员、学生探讨学术问题。
直到天开始黑下来,这位可敬的老人才会回家。高利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弗吉尼亚没有建立家庭,养了两只猫陪伴自己,如果出差,就把两只猫交给邻居看管,而她则把几乎一切的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
高利说,这其实就是一种言传身教,尽管自己没有弗吉尼亚“那么拼”,但会学习她对待工作的态度——提高工作效率,挤出时间,把时间拉宽了,来兼顾工作与生活。“她让我看到了女科学家全神贯注工作时的美丽和光芒!”高利说。
事实上,不管是受到女性前辈的感召,还是被科学研究本身的吸引,女性之所以投身科研工作,往往也是跟着她们自己的内心在走。
罗义说自己从小就对未知的事物感兴趣,有好奇心,喜欢攻克难题,喜欢在科研过程中解决问题。她说:“我喜欢并享受这种科研带给我的成就感。”
相应地,对于这个领域是否是男性科学家在主导,或是团队成员是男性多还是女性多,似乎不再那么重要。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王艳丽的研究是关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斗争。王艳丽为这样精彩绝伦的战役所着迷,于是,擅长分子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她,决心彻底搞明白这其中的作用机理。
范金燕是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数学家在大众的心中往往是种逻辑性强、过度理性的形象,她却自认为在生活中是个感性、简单的人。因为,她的研究对象“非线性优化”,可以套用到生活之中——为复杂的世界求得“最优解”。
比如,那个对很多女科学家来说致命的难题“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范金燕说,如何平衡取决于不同人的想法,不过她相信,一定有一个“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