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教育专家:价值观危机是中国教育的根本危机
中国新闻周刊:你刚才谈到的是宏观决策的问题,对于学校层面你有什么看法?
叶澜: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在整个基础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对学生的发展最直接、最真实的教育行为主要发生在学校。就像前面提到的,现在学校教育面临很多问题,经常受到家长的诟病。我认为,学校教育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以“成事”替代了“成人”。
在学校里随处可见教师为事务而操劳,关注学生考分、评比、获奖等显性成果,忽视、淡漠的恰恰是学生和教师在学校中的生存状态与生命质量的提升。即使在改革开放已40年的今天,依然存在着教育者心目中有教书无育人、有知识无生命,不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来看待的问题。
这种对个体特殊性以及个体生存方式的忽视,造成了课堂的根本缺陷: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教学过程简化为知识传递的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气与乐趣,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失去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精神生活趋于“沙漠化”。
中国从来不缺聪明、有潜质、可成为尖端人才之人,缺的是把潜质变成现实的发展。教育在实际上常常只是训练的过程,老师讲、学生被动听和记,缺乏思维的活跃和课堂生活的积极体验。日积月累,往往使本来具有生命能动性的人异化为被动机械的“物”。学生如此,教师同样如此,生命异化为满足教育之外目的的工具,教育也异化为没有生命关怀、没有创造活力、缺乏精神追求的事务。
“不能把教育改革的希望
全都寄托在高考改革上”
中国新闻周刊:这些问题谈论了很多年,现在很多地方也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有种观点认为,只要现行的高考制度不改革,基础教育就无法摆脱当前的怪圈。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叶澜:我觉得,不能把基础教育改革的希望全都寄托到高考改革上。我对长期以来批评“高考指挥棒”也有自己的看法,好像把基础教育的一切问题,一股脑儿归结为由“高考指挥棒”造成,就能解释一切或很快改变。这种判断的实质是想用管住“出口”的方式,来改变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出口”的控制和“过程”的开展是两件事,不能相互替代。
高考的改革,不管是选拔式的还是鉴定式的,总归要通过测试。你不能把教师应承担的教育改革的责任,都交到改革高考方式、方法上。承担高考改革与承担中小学教育改革是两个不同的主体群,尽管这两件事相关,但它们各自承担的责任不能替代。
影响教育全过程的因素很多很多,绝对不只是高考出什么试题的问题。所以我说,我们可能抓错了源头。孩子从小到大要长十几年,孩子进小学的时候离高考还遥远。如果我们强调高考改革了才能改革基础教育,这种说法会带来什么呢?中小学教师、校长可以说:你高考还没改好,我改革了会对不上你的高考,所以我没办法改革!其后果是中小学教育责任的承担者,可以对一个漫长的教育积累变化过程不着力去研究和承担责任,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也为不改革找到了很好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