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6名老人抱团租15平米房生活 年龄相加近400岁
比“幸福院”还幸福的家
81岁的孔凡中最先被外界注意到。这位房客口中的孔老头,在解放碑一带卖了21年糖葫芦。扛着糖葫芦棒子走路时,他的背拱得像龟壳,移动速度也堪比龟速。也正因衰老,和其他竞争者比,他获得了极大优势——从没城管忍心找他的麻烦。
当他皱巴巴的脸和红彤彤的糖葫芦一起被镜头捕捉后,有网友惊叹,“这么老了竟还在卖糖葫芦!”记者跟随他回家,发现了一个更为震惊的事实:在这个黑黢黢的房间里,还住着这么多老头!而且跟学生时代的宿舍一样,密密麻麻全是高低铺。
在房东王甘德的记忆中,这样的生活已有20多年历史。原先是在附近一处14平方米的房子里,两层大通铺,七八个租客和他们老两口横着排开,中间用小木块隔着。
王甘德在街道上拖垃圾车,老伴除了帮忙,也会接零活。房子的前主人是一位孤寡老人,在他风烛残年之际,王甘德的老伴作为护工照顾了他1年多,每天给他翻身、洗澡、把屎把尿。老人去世后,居委会出面,将房子给了王甘德夫妇。
最终,这个孤老头留下的房子,成了一群孤老头的容身之处。
几年前,房子拆迁,王甘德用补偿款买下一套39.5平方米公房的使用权。出过车祸、落下二级残疾的儿子搬进小房间,租客们搬进大房间。新住处有了厨房,有了厕所,甚至还有了一个可供吃饭的小客厅。
王甘德对新家甚为满意。他把银行送的对联贴在宿舍木门两侧,门上还贴了一个大大的“福”字。这个大红“福”字既不是正的,也不是倒的,而是歪的,因为王甘德不识字。
这个老头把养老院统称为“幸福院”。去居委会楼上那家“幸福院”考察后,他撅着嘴摇了摇头,“那儿没有阳光”。他得意的是,自己打造的这间宿舍有扇向南的窗,虽然紧靠着的两张木板床将它割得四分五裂。
最关键的是,“幸福院”一个月得交1300元,这儿一个床铺每月租金才150元,水电气全包。算下来,一天只花5元。干了20多年“棒棒儿”的房客罗召福,跑遍了“下里巴人”聚居的中兴路,没找到比这更便宜的地儿。
王甘德还制订了一些“人性化政策”。“宿舍头三天不收钱”,王甘德想借此考验租客——过去曾有人“手脚不干净”,被他扭送到派出所。房租按实际居住天数算,房客回老家时不收费。不会记账、连日历都不会用的王甘德,全凭脑袋记下日期。
几乎所有房客都奔着极低的房租搬来。在这里,没人需要占用唯一的衣柜,一床发黄的被褥、床头拱起的衣服堆就是大部分行李。剩下的就是各自的锅碗瓢盆,它们搁在厨房布满污渍的木架上,有些表面比炭还黑。
对大多数房客来说,这个简陋的“家”,就是唯一的家。有几人甚至和王甘德夫妇同住了十几年。
王甘德常打趣,大家冥冥中有种缘分。他掰着手指头笑着说:“看嘛,这里住了两个‘棒棒儿’,两个‘荒儿’,两个‘糖葫芦’,都是刚刚好两个!”
扁担是屋里最重要的物品。三分之二的房客靠它吃饭,无论是肩挑背扛送货的“瞎子”“罗棒棒”,还是以收废品为生的“覃荒儿”“周三儿”。他们每人都备有两根扁担,因为干活小憩时这件宝贝经常被悄悄顺走。
他们都在重庆生活了几十年。在这座山城,靠着人力和工具,楼房从石头里蹿出来,向着天空一节节生长,而他们在逐渐老去。曾经扒上一碗大米饭、补上一觉就能重新长出来的气力,正抽离他们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