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济南一个卖煎饼果子的低保户看物价上涨
叫亓观波,今年52岁,济南市历下区泺文路社区居民。
11月8日7点35分,记者在文化西路一家医院对面的路边看到了他。
正是上班高峰,路上车流人流川流不息,车铃声车笛声马达声不绝于耳。
老亓低头站在人力三轮车摆成的小摊前,双手不停地忙碌,身旁是陆续赶来的顾客。大约一分钟,一个黄澄澄、香喷喷的煎饼果子便新鲜出炉。记者已是连续第四年采访他,他依旧穿着那件已显破旧类似老式武警制服的上衣,鬓角的白发和脸上的皱纹更多了。
问他最近生意怎样,老亓连连摇头,说:“每一次物价上涨我都心慌。我这小摊要靠回头客,眼看着面粉、鸡蛋、油什么的噌噌涨价,实在撑不住了,就从先前的两元涨到了两元五角,可有人就不吃了。”
说话间,一位小伙子走了过来,一问价格,便扭头去了邻近小摊花两块钱买了一个“铁板里脊”。过了一会儿,一位小姑娘走了过来,问能不能便宜点,老亓建议说可以少放根油条,收两块三,小姑娘痛快地答应了。
从2001年秋天失业回家,亓观波至今一直摆小摊。最初在经八路,后来道路改造,搬到了济南二中附近。不久二中搬迁,多亏泺文路居委会的同志帮着和城管协调,2009年,老亓的小摊迁到了文化西路边一个小胡同里。今年6月以来,文化路又开始改造。改造之后,他的小摊需要再次挪窝,老亓说:“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与2007年第一次采访时相比,老亓又多了一些心事。当时,他家最大的开支是妻子的病。老亓的妻子陈发芹一直没有工作,患有心脏病、颈椎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浑身没点好地方”,尽管千方百计节省着吃药,但每年5000多元的医药费还是让家里不堪重负。2009年3月,因为旧房子拆迁,补偿款又不足以买新房,在居委会的帮助下,老亓以每月700元的价格在青年西路租了一套20平方米的楼房,今年房租涨了50元。当年7月,他的儿子考上了济南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学费生活费需一万多元。
眼下,最令老亓头疼的是物价,煎饼果子虽小,但用料讲究,累计有面粉、辣椒、香菜、大葱、鸡蛋、花生油、油条等近10种,而今原料无一不涨,像鸡蛋等,随着天气转冷,产量降低,价格可能会进一步走高,这让老亓倍感压力。
由于开支加大,老亓一家不得不省吃俭用,但没想到却招来更大损失。今年5月26日,由于吃了些剩饭菜,晚上10点钟,老亓突然腹痛难忍,坚持到晚上11点,开始痛得在地上打滚。被急救车送到医院,十几个项目检查下来,被确定是肠血栓,到第二天下午,医药费等已经花去了4000多元。不顾妻子和医生的强烈劝阻,老亓坚决离开了医院。好在去年有了医保,压力会减轻一点。卧床一周后,他又开始每天早上5点起床,踏着三轮车外出摆摊。
说话间,已经是8点多,顾客渐渐少了,由于害怕城管干涉,小摊开始四散开去。老亓推着车子,来到了路边建筑挡板的后面。旁边,一位带着口罩的中年妇女推着一辆三轮车凑了过来,摘下口罩,竟然是老亓的妻子。
“你也摆摊,身体能行?”记者不禁有些惊讶。
“是啊,总不能赖在家里啊。按说,我的气管闻见煤烟味就受不了,没有办法。”
要收摊回家了,记者和两人挥手道别。老亓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的城市低保金连年增加,现在每月360元,一家三口减去家庭收入,每月补差600元左右。还有,居委会一直很照顾他们一家,日子虽然清苦,但还能过得去。
老亓说,他最大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毕竟,儿子还年轻,路正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