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价格暴涨未拉高CPI
统计局称短期暴涨影响小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了2.8%,其中,食品类涨幅最大。三四月份全国蔬菜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8.5%和24.9%,而北京涨得更多一些,分别上涨32.7%和32.6%。但单从CPI看,统计数据却显示很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CPI的数据是怎样统计出来的?就此,记者采访了国家统计局有关专家。
价格指数是总体指标
问:蔬菜价格发烧,为何CPI却很低?
答:CPI不是单一商品的价格涨幅,而是一个总体指标,反映的是全国13亿多人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化情况。而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感受往往是对单一商品价格变化的感受。
另外,有些商品和服务是经常性的消费项目,百姓对价格的上涨更敏感。比如大蒜价格暴涨,老百姓感受特别深,但可能忽略了猪肉价格低于去年同期,其他蔬菜价格也没像大蒜一样疯涨。虽然蔬菜涨幅很大,但蔬菜在CPI中的比重有限,短期的暴涨对CPI总指数的影响是有限的。
问:CPI中包括哪些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答:CPI度量的是一组有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化情况,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的调查内容分为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共八大类,包括了居民吃、穿、用、住、行等262个基本分类。
考虑到各地居民消费的传统、习惯、消费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具体的商品由各地确定,国家审定。制度要求一个城市选择的商品和服务项目在600个以上,全国加起来就是成千上万种。如蔬菜品种的选择,因为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北方选大白菜的地区多,南方选大白菜的地区就不多;北方爱吃大葱,南方更多的是选择香葱。
个人感受与指数变化有差异
问:每种商品的价格变化与CPI有多大的关系?
答:商品在CPI总体中的重要程度,即在CPI中的权重对分类指数、总指数的影响程度是很大的。而权数的确定是一个地方总体消费结构所决定的,和个人的消费结构可能很不一致,因此造成一种商品价格的涨跌对CPI的影响是固定的,但对个人的影响不同,因而感受也不同。
问:百姓觉得猪肉现在挺贵的,统计数据却是下降的,为什么?
答:这是对比基期的差异。普通居民感受价格变化,对比的基期可能是三五年前,甚至10年前。而CPI主要公布的是同比、环比指数,对比的分别是上年同期、上月,观察时期较短,其反映物价涨跌的变化也只是特定的一段时间内。如果把居民消费价格放在比较长的时间内观察,价格涨幅也是比较明显的。2007年猪肉价格开始大幅上涨,现在猪肉价格同比下降,是与去年的价格相比较的,但比起2006年还是在高位上。消费价格指数是否被低估
问:百姓觉得生活成本越来越高,CPI是否低估了?
答:这是个人承受能力的差异。如低收入家庭的支出大部分集中在食品和水电气等生活必需品上,当前CPI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中又以食品类、居住类涨幅居首,因而低收入家庭会感到价格涨幅大、生活压力增加。对高收入人群来说,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小,而他们购买的轿车、手机、电脑、液晶电视等价格又多为降价趋势,因而对价格上涨也就没有那么敏感,承受能力也更强。
一般来说,普通居民关注的是“吃穿用住行”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商品和服务。而CPI调查的范围更加广泛,是一个加权计算后的综合平均数,其中既包含有上涨的品种,也包括了下跌的品种,如果居民用具体上涨的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价格与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相比,就会觉得CPI低估了。
问:北京的物价很高,可CPI却高不起来,为什么?
答:在大流通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各地物价走势是趋同的。但由于商品在生产和流通中发生的费用不同,仍可能存在一些商品价格上涨不同步,或者有价格高地、价格洼地的现象。因而当一个人从这一地区到达另一地区,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而他印象中的CPI数据却可能是固定的,没有考虑到地区差异。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