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站的困难:职业乞丐拒救助 痴呆傻儿送不走
元宵节这天,济南市救助管理站里的受助人员吃到了热腾腾的汤圆。
2003年8月1日,在中国运行了22年的收容遣送制度宣告终结,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救助管理办法。此后,济南市收容遣送站更名为救助管理站,以自愿和无偿为原则对城市里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临时性救助。如今,新制度的运行已经进入了第10个年头,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救助站正面临着新的困惑和挑战。
[b]拒绝救助的“职业乞丐”[/b]
2012年2月6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省城济南,寒潮来袭,气温骤降。
在济南火车站广场一角的广告牌下,蜷缩着一名流浪男子。而就在他的北边不足一千米处,位于官扎营前街142号的济南市救助站,大门洞开,宽敞的庭院略显空荡。
“这么冷,怎么不去救助站呢,就在前面。”记者走上前去询问。“不去,他们只管10天吃住,然后就送回去。”流浪男子对救助站的政策显然甚为熟悉。他说,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曾经来找过他,但被他拒绝了。
对于城市流浪者来说,救助站可以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温暖的住宿,但他们却宁愿露宿街头也不愿寻求救助,原因何在?
在济南市救助站,记者看到,这里的住宿条件如同大学宿舍:每人一个床位,有暖气、浴室,阅览室内可以看报刊、电视,还提供简单的医疗服务。据站长王子福介绍,救助站现有70个床位,目前已经入住60余人。
与收容遣送时期相比,现在的救助范围更广、救助方式也更趋于人性化,“自愿”成为首要的救助原则。根据王子福的经验,省城一部分流浪乞讨人员是“职业乞丐”,由于利益关系,他们多会拒绝救助。记者了解到,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多因家中贫困或遭遇变故而选择离家出走,所以并不愿意接受以“回家”为终点的救助。
[b] “送不走”的救助对象[/b]
除了职业乞丐,长期滞留在救助站的痴傻呆人员和精神病人,也是让人头疼的救助对象。对于他们的救助和管理,成为救助工作的“老大难”。
据王子福介绍,目前济南市救助站内滞留的60余名受助者,多数是痴傻呆人员。此外,还有70多名精神病人被安排在了精神病院。这些人多数是由公安、城管或热心群众送来的,他们多遭家庭遗弃,一般说不清楚自己家人姓名和户籍地址,家里人也不会出来找。
根据民政部颁布的《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救助站救助对象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一、自身无力解决食宿;二、无亲友投靠;三、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四、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但是由于年老、智障、残疾等原因,一些受助者根本无法提供个人情况,救助者也就无从核实。对于这部分人,救助站只能先提供救助,再查明原因、实施送还。
按照规定,救助站的救助时间只有10天,超时需向主管局请示。但据王子福介绍,济南市救助站现有的滞留人员均已超过救助时间,其中最长的已经接近6年。救助站接收这些痴傻呆人员和精神病人后,不能中止救助,更不能遗弃。目前,济南市救助站每年可获得的财政预算经费为700万元。“如果不出大的事情,这些钱基本能够应付。”但如果出现意外事情,如病人过多,医疗费用很容易就会出现缺口。
按照政策规定,救助站如果在10天之内找不到受助者家人,便需将其交由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等社会福利机构代管。但是多年以来,由于沟通不畅,这条由救助站到福利院的人员流通渠道,一直未被打通。
这些滞留人员,大大增加了救助站的工作压力。王子福介绍说,济南市救助站目前占地3700多平方米,规模已不算小,但是床位仍不够用。2011年8月,救助站在槐荫区田庄建立了新的救助基地,用于分流长期滞站人员,目前业已处于满员状态。
[b]工作人员严重缺乏[/b]
除了场地问题,救助站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据王子福介绍,济南市救助站平均每年救助8000多人,但目前仅有工作人员50余名。为了看护好滞留人员,工作人员24小时轮流倒班,正常的节假日也不能休息,还得时刻防备精神病人的突然袭击。
“救助站本应是临时中转机构,现在却成了长期的社会服务机构。”王子福这样描述救助站目前所处的尴尬境地。如今的救助站,由于大量滞留人员的存在,似乎成了托儿所、养老院和精神病院的综合体。王子福认为,救助站目前所遭遇的困境,原因并不只在救助站本身。仅靠救助站自身力量,无疑过于单薄,只有实现民政、财政、卫生等部门的联动,才能保证救助工作的良性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