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相声执着从业者奔波在复兴路上
张战波(右)在指导弟子说相声
张战波与师父孙小林(右)在说相声
山东,曾经是中国相声界传统的三大码头之一
“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的说法,至今在相声界广为流传
然而在电视普及和小品受宠之后
相声这门语言艺术,逐渐走向了衰落
谁来复兴山东相声
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本版撰文/记者 李解 摄影 记者 王晓峰
【辉煌】
山东曾是相声三大码头
“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这是中国相声界流传最广的说法。
因此,民国时期,来济南“拜码头”、“踢门槛”的相声演员不计其数,其中不少人都成了后来的“大腕”级人物,如张寿臣、马三立、刘宝瑞等人,都曾来济南拜过码头,踢过门槛。
“踢门槛在当时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法是,山东这边,尤其是济南,有很多大师级的相声演员,学徒艺满之后,必须要到济南来,跟这些相声演员们打打擂台。再一个说法是,由于济南这边的相声名家多,济南观众的口味也高,你把济南的观众逗笑了,这才算是合格的相声演员。”著名相声艺术表演家孙小林出生于相声世家,其父亲孙少林则是济南晨光茶社相声大会的创办人,在孙小林看来,上世纪解放前,济南一直是中国相声界的一个“标杆”。
据史料记载,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济南就吸引了大批的大师级相声艺人前来,侯宝林、张寿臣、马三立、吉坪三、周德山、刘宝瑞、郭全宝等人,都曾来济南献艺,甚至常驻济南说起了相声,成了当时济南一道特别的风景。
【衰落】
电视与小品的冲击
事实上,山东相声的衰落轨迹,与中国相声的衰落轨迹是同步的。
时光倒退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山东相声一度曾非常辉煌,“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济南还有一些茶棚,那里面还有说相声的,相声演员还能够靠这个吃饭。”
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这种情况逐渐在济南消失了。据孙小林回忆,当时对相声冲击最大的是小品的出现和电视的普及。
“首先是电视,很多大腕都在电视上说相声,那么观众就没必要到茶摊上花钱听相声。这也使得说相声的演员越来越少。”而随后,小品的出现逐渐取代了相声在曲艺界的传统地位。
从陈佩斯朱时茂最初在央视春晚上表演《吃面条》开始,小品的风头逐渐盖过了相声,据资料显示,在1989年之前,央视春晚上第一大节目是相声,但是从1989年之后,小品逐渐成为了春晚的第一大节目,这种局面一直延续至今。
山东相声也是如此,越来越多的相声演员挂靠在了艺术队或文化局,他们登台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现状】
演员虽是业余 对相声却很执着
32岁的张战波有两个身份,白天,他是省城某广告公司的业务员,负责广告投放,而下班之后,他则是一个相声演员。
“怎么说呢,我觉得我是一个业余的职业相声演员。”说业余,是因为张战波是利用业余时间说相声,说专业,他是孙小林的爱徒,说学逗唱无一不精,而且还开始收徒授课。
类似张战波这种情况的相声演员,如今不在少数,据孙小林介绍,如今在晨光茶社里说相声的,大部分都有自己的正式职业:“有工人,有白领,还有学生,大家都是因为爱说相声,爱听相声才走到一起的。”或许很多人会认为,这样的相声演员“不够专业”,但是事实上,这些人都有着极深的功底:“顺口溜,山东快书,快板,谁都会。”
对此孙小林也表示:“如果我们单纯的从技艺方面来看,其实咱们山东这一批相声演员,尤其是80后90后的演员里,无论是传统段子还是传统技艺,大家未必比那些职业的演员差,也不见得比德云社的演员差多少。”但是山东相声如今的境况,却有些不景气:“你总得让大家吃饭吧?饭都吃不上怎么说相声?”
【未来】
走还是留,这是个问题
与山东相声的不景气相比,如今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相声已经逐步的走向了市场化。
最出名的,莫过于北京的德云社,自从郭德纲走红之后,德云社的票也变得金贵起来;而在天津,招待完朋友去听一场相声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消费习惯;即使是在海派清口流行的上海滩,相声会馆也逐渐增多……
这一切,对于像张战波这样的年轻人来说,有着别样的诱惑,“去北京上海说相声,是一种锻炼,其实我也鼓励我的弟子或者是徒孙走出去,去锻炼锻炼。”最近几年,孙小林一直在不断地培养新人,也一直鼓励年轻的相声爱好者们走出去:“因为现在山东这边的市场有,但是还没有形成消费习惯,在这种情况下,走出去是好事儿。”
事实上,每年晨光茶社都会有一批年轻人走出去:“因为每年都有很多学生来学相声,还真有几个被当做文艺兵招走了,有的则考上了戏剧学院,这其实是好事儿。”孙小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