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尝试实行双亲家庭抚养孤残儿童模式
作者:马腾
时针指向了中午11:30,饭已经做好,可10岁的张济生还没回来。妈妈刘延珍坐不住了,催着丈夫去找孩子,“肯定又跑邻居家玩了。”
不一会儿,孩子就低着头回到家:“妈妈,我以后记得按时回家。”
张济生是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这是他第三次因为贪玩忘记回家吃饭。不过,张济生觉得挺高兴,“终于能有爸爸妈妈喊我回家吃饭了。”
今年6月1日起,济南市儿童福利院首次尝试实行“双亲家庭抚养”模式,让一些不能被领养的重度残疾孩子有了真正的家。目前,市儿童福利院已有12个这样的爱心家庭,让孤残儿童享受着家庭的温暖。
新家啥都有连指甲刀都准备好了
6日上午,记者来到济南市儿童福利院。新建的济南市儿童福利院是一个回廊连接综合楼、医疗楼等组成的心形建筑群。分布在这个回廊两侧的一楼和二楼的单元房就是“双亲抚养”孤残儿童的新家。
在儿童福利院东西两侧,有6栋单元房。这些单元房多是三室一厅,个别是四室两厅的房子,面积在140平方米左右。市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说,入住“爱心家庭”的孩子,身体残疾情况基本上都很严重,被正常家庭收养的可能性较小。为了让这些孩子也能健康成长,在全市首次尝试“双亲家庭抚养”模式,向社会公开招募了12对“爱心父母”。目前,这些家庭已经正式入住儿童福利院。
在“爱心父母”刘延珍的家里,孩子与成人的卧室均为朝阳房间,其中两个房间有宽敞明亮的大阳台,安装有中央空调和暖气,卫生间与洗手间相对独立,另有一个储物间。
房间粉刷成鲜亮明丽的色彩,如浅黄、浅蓝、浅粉、淡紫等,客厅吊顶和卧房门装饰有星形、圆形、心形等活泼造型,迎合儿童活泼可爱的天性。“我们就带着衣物来,这里啥都有。”刘延珍说,单元房里都准备好了冰箱、电视、灶具、碗筷,凡是生活用品都安排好了,“连指甲刀都准备好了。”
每天给孩子做“成长记录”
在客厅的东墙上,挂着刘延珍一家的全家福。这是她和丈夫刚入住时,在楼下花园里和四个孩子拍的。“最小的儿子2岁,最大的也刚满10岁。”刘延珍说,与其说是在这里照顾四个孩子,不如说是一大家子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刘延珍今年50多岁,两个孩子都已成家。今年年初,得知儿童福利院要招募“爱心父母”,她和丈夫就报了名,并顺利通过了面试。
“我以前就照顾过孤残儿童。”她是唐王镇纸坊村人,在当地就有一个孤残儿童寄养基地。刘延珍在那里当过几年爱心妈妈。
“当妈的都心疼孩子。”之前当爱心妈妈的经历,让她对这些被遗弃的孩子始终有种牵挂。
5岁的福安柱是名先天性愚型孩子,如今心智健康恢复良好。有着和健康孩子相差无几的喜欢、痛苦、嫉妒、撒娇等正常的情绪表达。
刘延珍说,福安柱是家里的“活宝”,虽然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对人却很热情。只要家里来了客人,他都要拽着客人来到沙发前,不停地用手拍着沙发。“今年儿童节,领导来家里看望孩子。就是我们家柱子给领导一一安排的座位。”刘延珍笑着说。
对刘延珍夫妇来说,要当好这四个孩子的爸妈并不轻松。每天,夫妻两人还给孩子做“成长记录”。孩子胖了、长高了、心情如何,这些内容都要一一记录下来。
一张详细的作息时间表
让四个孩子体会到正常家庭的生活,对刘延珍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刚把四个孩子领回家的晚上,她先写好一份生活作息表。
每天6:30要叫孩子们起床,再准备早饭,然后送张济生上学。8:45要送另外三个孩子去做康复治疗。“送完孩子就要赶紧回来收拾家,衣服得天天洗。”她要赶在10:30之前,把家里收拾好,再接三个年龄小点的孩子回家。
刘延珍说,这些孩子一天要吃5顿饭,上午、下午各两顿,晚上还有1顿。吃过早饭后,她把这些孩子送到康复中心,然后就得忙着打扫卫生、清洗衣物、准备午饭,等到11点多再把孩子们接回来。
在“午饭时间”这一栏里,她还注明:给福志基做点面条。“他年龄最小,身体发育也不是很好,得特别照顾一下。”刘延珍说,由于三个年龄小点的孩子生活还不能自理,大小便后都要给他们洗澡,每天晚上7点半,就开始轮流给孩子洗澡,哄他们睡觉。夜里每隔两三个小时,还要起床查看孩子们的睡觉情况。
在下午6点左右吃过晚饭后,刘延珍和丈夫还要带着孩子在院里散散步。带着他们一一认识院子里的花草虫鱼。
除了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她还要努力营造家庭的氛围。“让孩子们觉得,虽然是在福利院里生活,这间房子才是真正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