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济南尝试实行双亲家庭抚养孤残儿童模式
10岁的张济生是最让她牵挂的孩子。
张济生4岁左右时,因家庭变故,被父母遗弃,这些年一直住在福利院。当刘延珍把他接到家里时,就发现他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别的孩子一句话不说,他却很快就开口称他们“爸爸、妈妈”。这让刘延珍觉得反常。“一般情况下,孩子要和父母熟悉一段时间后,才会这样说。”“他心里很明白,是亲生父母不要他了,才会来到福利院。”刘延珍说,在这四个孩子中,张济生的心理最敏感。
起初,刘延珍和他交流时还很小心翼翼,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还是很沉默。刘延珍索性就像对自己儿子那样,对张济生有啥说啥,“做错事了,也会有点小惩罚。”
端午节当天,刘延珍的家人来看望他们。吃饭时,张济生一改平日调皮的性格,一直低着头,一句话不说,也不肯坐到饭桌前。
刘延珍偷偷问他原因才得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张济生从来没经历过这种场面。“他告诉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心里有点害怕。”经过一番鼓励,张济生才慢慢坐到饭桌边。
打这以后,刘延珍就经常给家人打电话,还特意让张济生在电话里说几句。每天吃完晚饭,刘延珍都要带上这四个孩子去串门,这是孩子们一天当中最高兴的时候。
孤残儿童走出阴影需时间 新模式走向“真家庭”还需政策支持
“保护孤残儿童,不仅仅意味着在安全封闭的环境里看护好他们,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的身心,尤其是精神世界最大限度地恢复健康。从一定意义上说,最好是让他们回归家庭生活。”市儿童福利院的家庭顾问李桂香说。
她的工作就是要负责保证12个家庭能健康、有序地运转,及时处理“爱心父母”遇到的难题。
李桂香说,孩子们到了寄养家庭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但他们无疑都十分渴望能够得到一个家。而这些孤儿们真正要走出心理的阴影也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中国社工协会儿童社会救助工作委员会吴建英认为,福利院再好,孩子们也会认为自己是孤儿,心理障碍大,容易产生自闭症。回归家庭后,孩子会获得父母的关爱,懂得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这样他们才会去关心他人。不管是否身带残疾,都会成长为心理健康的人。
据了解,由于福利院的孩子各自经历不同,因此福利院要求寄养家庭需要有耐心,一般每户家庭都要签订协议。事实上,许多家长与孩子间的磨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一旦进入寄养家庭之后,双方能很快建立起亲密关系。
其实,寄养家庭往往获得邻人尊重,孤残儿童也能够获得更多人的关爱。
刘延珍每天要带孩子出去走走,附近住的人家都和她慢慢熟起来,现在她每次带着孩子出去,他们都会打听孩子的情况和生活,路边卖水果的人多次送苹果给她和孩子们吃。刘延珍说,这让她感觉很幸福。
不过,按照现行的寄养规定,孩子满14周岁后,最终还得面临与家庭分离的难题,到时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会很痛苦。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抚养模式应该从福利院内的“类家庭”走向社会的“真家庭”,政府应当出台保障政策,鼓励由寄养家庭永久收养这些孩子,成为法律承认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