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济南:小小甜沫品出“济南风范”
[color=#000080]开篇:“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对于美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敏感与体会。油旋、甜沫、草包包子……这一个个鲜活的名字总能挑动大家的味蕾。在济南,这座悠久弥香、古老而又时尚的城市,类似的美食还有很多很多。它们潜藏在人们的心里,浮于人们的舌尖。不同的元素,不同的感触融合成一种独特的文化,而又超脱出这种文化之上。从今天开始,鲁网记者将会深入济南大街小巷,探寻济南美食的独特工艺,了解济南饮食的传承历史,力图为您还原出这种文化的形塑,还原济南人舌尖上的独特味道。[/color]
[color=#000080][/color]
[color=#000080]济南名吃 图片来源:网络[/color]
[color=#000080]济南人喜欢的甜沫 图片来源:网络[/color]
[color=#000080]现场制作 图片来源:网络[/color]
明明是咸的,却被人称为“甜沫”。在百度名片上,甜沫的定义是济南最价廉物美的“招牌”名优小吃,它稠热辣香的特点深受济南人喜爱。为什么它会是咸的?它有怎样的工艺流程和传承文化?今天,我们力求为您还原出甜沫的真正“味道”。
[b] 甜沫的来源:寓意苦后是甜[/b]
济南人喜欢喝甜沫,外地人到济南也会入乡随俗品上一碗,但多数喝过它的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甜沫为什么是咸的。确实,在“甜”字招牌下,却是咸味味蕾在发挥作用,免不了让人觉得奇怪。甜沫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在众多的说法,有一种流传最为广泛。
相传明末清初,因天灾战乱,大批难民纷纷拥入济南城。有一家田姓小粥铺,经常舍粥赈济,灾民互相传告,来粥铺喝粥逐渐增多。粥铺难满众求,便在粥内加入大量的菜叶并咸辣调料。灾民每当端碗盛粥前,见煮粥的大锅内泛着白沫,便亲切地称之为“田沫”,就是田老板赈舍的粥。时有一外地来济赶考的落难书生,也来此求得此粥,食之甜美无比,心想“甜沫”果不虚传。后来书生考取功名做了官后,又专程来济再喝甜沫时,已无昔日感觉,问其因,老板答称实是“田沫”,田姓之粥的意思。官员恍悟,当初只听音而未辨字迹之误所致,于是题写“甜沫”匾额,并吟诗一首:“错把田沫作沫甜,只因当初历颠连;阅尽人世沧桑味,苦辣之后总是甜。”意思是在经历苦难沧桑之后,咸粥品尝起来都是甜的。从此这种带咸味的粥便叫“甜沫”,各种制作甜沫的作坊也兴盛起来。
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历经济南,也好上了甜沫这一口。一次纪晓岚陪着乾隆皇帝来到济南,欣赏完大明湖千佛山的湖光山色后,进了一家早点铺,对着早点,乾隆皇帝想难难狂傲不羁的“纪大烟袋”,便出了一个上联,:“咬口黑豆窝窝,就盘八宝酱菜,可谓岗赛”(济南方言“岗赛”就是“特别好”的意思),纪大烟袋马上吟道:“吃块白面馍馍,喝碗五香甜沫,不算疵毛” (“疵毛” 济南方言“差”的意思) 。
[b] 甜沫唐——济南老字号[/b]
“油旋要吃油旋张,甜沫要喝甜沫唐。”在济南,甜沫唐的名气不小。5月25日清早,记者来到山大路与和平路交叉口附近的甜沫唐卖点,探寻甜沫唐独特的制作工艺。
老板娘叫李焕玲,一说起甜沫,她总是滔滔不绝。“其他粥讲究的是香甜滑嫩,甜沫的特点是稠热辣香。”据李焕玲介绍,制作甜沫首先要使用上好龙山小米,将水泡过的小米磨成面糊,磨面糊时要用凉水,以防止面糊打块。在锅内放花生油烧到七成熟,再放葱、姜末炸至放香后,连油倒进碗内,准备“倒炝锅”用。这还只是原材料的准备阶段,上述工序做好后,才开始甜沫的正式制作。
首先要大锅放水烧沸,再放入八角等五香料、精盐,稍煮后放入五香豆腐干、菠菜、粉条。等锅内飘出的香味后倒入小米糊,这时要注意边倒边搅,才能保证米糊均匀摊开。然后加盖煮10分钟,把炸好的葱姜油倒入锅内。李焕玲说,“这个油有一定比例,放多了嫌腻,放少了不够味,放错一点都出不来那个味道”。之后加入熟花生米、豇豆,用勺搅动,直到香气四溢才算大功告成。
这样煮出来的甜沫色香味俱全,吸引了众多回头客。李焕玲介绍,不光是附近小区的人们喜欢吃,不少人都从市区各个地方赶过来,周末还会有外地人慕名而来。记者要了一碗,看到它黄稠的表面下隐着一点白,一点绿,还有星星点点的胡椒面浮在上面,看着就让人有食欲。喝一口下去,一股咸、辣的稠密液体划过味蕾,混合小米面的香味中直冲胃底,整个身体就热了起来。
说起“甜沫唐”的招牌,李焕玲也很是自豪。据她介绍,1981年的时候,她的父亲用祖传的配方在永和街开了一家甜沫店,吸引了众多街坊邻居来品尝,逐渐有了名气。后来父亲岁数大了,由姐夫唐林贵继承下来。当时的甜沫铺叫“贵华堂”,取自姐夫和姐姐二人名字的最后一字组合而成,后来姐夫发现,“甜沫唐”这个名字即响亮又平易近人,吆喝起来更加顺口,所以将甜沫铺改名为“甜沫唐”。
用料精、味道好,再加上几十年的老手艺,甜沫唐成了济南的“招牌”小吃。“现在济南的“甜沫唐”有两家,另一家由姐夫的儿子在经营。我们都希望‘甜沫唐’能够延续下去,让济南的民间小吃叫响做大。”李焕玲说。
[b]小小甜沫品出“济南风范”[/b]
在回民小区永长街街口处,也有三家甜沫摊,只要是晴天,来吃甜沫的人总是络绎不绝。三个摊子紧挨在一起,几十张桌椅参差放置,不分彼此,要是不三个招牌摆在那,人们可能误以为是一家。随便挑个地方坐下,喊声“来碗甜沫”,距离近的摊主就马上端上来一碗香气腾腾的甜沫。有顾客问,不会互相抢生意吗?三家摊主说,大家都是互相谦让,从没为抢客红过脸。
“甜——沫——”马大姐在这里摆摊已经近十年了,每天早晨她那悠长的吆喝声就像是闹钟唤醒着人们,不一会摊子旁座位上就坐满了人。喝甜沫的人实在太多,有的等不及,就会自己拿碗去盛。有的年轻人食量大,马大姐会免费添上一大勺,“小伙子,吃饱。吃饱了好干活。”迎来送往,马大姐总是把笑容挂在脸上。一位顾客说,“来这喝甜沫就图个好心情。”
碰上马阿姨忙不过来,顾客就会把钱放到摊前一个纸盒里,再自个从盒子里找零钱,马阿姨从来不过问。记者问她,不怕有人不给钱或多拿钱吗?马大姐说:“咱这儿哪有那样的人!”
[b]甜沫,济南独特的味道[/b]
在济南,像“甜沫唐”和马大姐这样的甜沫摊遍布大街小巷。走过甜沫摊,人们总禁不住停下脚步,排起长队等待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甜沫。这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悠闲的退休老人,拿着搪瓷碗等待盛一碗回家细细品尝;也有忙碌的上班族时不时看看表,焦急的情绪显于形表,却不忍走出队伍去寻找其他饱腹之物。甜沫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让济南人如此喜爱?有的人告诉记者,是因为甜沫的辣香特别符合山东人的口味;还有人说是因为喝过甜沫后,胃里暖、嗓子里热,一天干什么都有劲。不过采访中,一位老先生的话让记者记忆最深,他说,喝甜沫就是一种习惯,从小就喝,几十年下来它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祖祖辈辈喝它、爱它,它就好像是一种传统文化,让人没法割舍。
是的,小小一碗甜沫,百年的沉淀、提炼之后,它已经成了济南独特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