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非遗人”的闹市与静巷:因生存而焦虑 因情怀而坚守
“在过去,排队买油旋的,200个人都不算最多的时候!”“但是今非昔比喽,酒香也怕巷子深。”卢利华先亮起来眼光,又暗了下去。
22日上午11点,“兔子王”的搬家还在进行,街上的人渐渐多起来。每个从门口经过的游客,都会驻足向里观望。还有游客会上前扫门上那张搬迁通知上的二维码,这种镜头,让杨峰脸上有了些许笑容。
位于后宰门街的新店虽然距离这儿不过千余米,却是另一番景象——没有嘈杂的叫卖,没有拥挤的人群,一只猫,迈着慵懒的步子从门口走过。虽然空间不大,杨峰却觉得很满意。杨峰说,搬来后,店面也不再以零售为主,而是转为创作和传播。
杨峰说,“从去年年底,就决定离开了。在这(芙蓉街)呆了11年,肯定是有感情的,但凡有待下去的可能,就不会选择走。”
5月21日上午,杨峰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别了,芙蓉街”的状态。他说有很多话想说,但是想来想去,只打出这五个字。聊到兴起,杨峰回忆着这些年间,自己对小店的布置和改变。眼睛里满是喜悦。但很快,他便停下,狠狠吸了一口烟,摇了摇头就沉默了。
●记者观察
莫给情怀称斤论两
我们倡导“将庙堂的归于庙堂,市场的归还市场”,却不能忽视文化竞争力自身的脆弱。文化一直与“软”相关,作为软实力的载体和依托,倡导被培育和呵护。
两位“非遗”传承人,坚守于喧嚣之中,此为情怀。面对情怀,应该给予尊重。不管是社会大众还是地方政府,应给情怀以助力担当,莫给情怀称斤论两。
在翻番的房租压力下,民俗文化勉强进行的“商品化”萌芽,毫无招架之力,只能“败”而出走。把文化同大众商品等同起来,是给情怀称斤论两。
一方面希望文化壮大,另一方面又寄希望于文化自强。手艺人,有高超的技艺,有传承的本真,却大多缺少商人的头脑。“非遗”传承人和他们手里的商品,努力挤进闹市,风险自担,自生自灭,失败概率怕是不低。
但单纯地以道德和情怀,谴责房租涨价,批判传统街巷“商业化压倒文化味”,是严重不讲市场规律的表现。单纯地将非遗放进温室,展在橱窗,也不是真正的保护。
那就多一些理性保护,给予更多担当。最好的保护是传承,最好的传承是使用。必须让文化,更广泛地与大众接触。逐步培养其商品属性,放大商业价值,才能让“非遗”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