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人回乡的“梦想屋”
山东商报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村民之间相互串门的也越来越少见。”在外读书工作多年的王军回到潍坊寿光农村老家后,对这种变化十分不理解,觉得有些“压抑”。王军说,离开,是因为这个地方没有了吸引力。所以他想将“有梦想的院子”——先生书院从云南开到寿光农村老家,同时邀请艺术家、电影导演等来到农村,改造农村,让农村重新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地方,吸引更多离开的人回来,吸引城市的人留下。文/图记者陈晨
整理完书院以后,王之明也会这样看看书
每天都有村民来书院看书
一个行为艺术家
王之明记得,去年7月15日书院揭牌时,场面十分热闹,前前后后来了不少人,其中不乏政府领导、大学教授、各地的艺术家等“大人物”。而这些人的到来,多是由于王之明的儿子王军。
王军还有两个姐姐,他是王之明的小儿子。东头村书记李春涛说,“王军从小思维就与别人不一样。”
那年夏天,七年级刚读了一半,王军突然告诉王之明,他不想再上学了。“他说自己想学画画。”王之明当时没有同意儿子的要求,还动手打了王军。后来王军便赌气跑了出去。最后王之明在一家商店附近找到了正掩面蹲着的王军。
后来王之明帮儿子办理了转学手续,儿子顺利地进入了一家有美术培训的中学。再后来,王军考到了云南一所大学,继续学习美术。大学毕业前后,王军因为自己的行为艺术,有了“砖块哥”“稻草人哥”“冰冻哥”等网络称号。“他曾用雪把自己埋起来,只剩头露在外面。”
“他曾穿着一身砖头在路上走。”李春涛说,这些都是他在网络上看到的信息,当事人均是王军。
“先生”是一种精神
王军大学毕业后曾到几所大学教书。近三年来,王军在云南,先后建立了两所“先生书院”。
之所以将书院取名为“先生”,王军说,他曾创作了一百位民国先生的人物画作,“‘民国先生’这四个字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我提取了最核心的‘先生’二字给书院命名,‘先生’它更像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
当地一位政府官员的一句话曾“吓”到王军,“那位官员说,每年愿意拿出300块钱来支持当地的文化和艺术的发展。”王军在当地了解到,那里的孩子除了读书的课本外,几乎接触不到任何课外读物。
后来,王军在当地开设了“先生书院”。三年下来,王军说,“先生书院”不仅带动了当地对文化和艺术方面的重视。如今通过各种渠道,王军为“先生书院”争取了每年40多万的运营经费。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也明显提升。“政府主动找来,想为‘先生书院’修一条路。”王军说自己婉拒了,他只希望今后政府能够多多支持他们的活动。
农村年轻人少了
王军的老家是潍坊市寿光市东头村。“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现在在家务农的年轻人也基本在城里买了房,王军说,“年轻人全部离开了,农村只剩下老人跟孩子。”
王军期望,未来人们能够有兴趣生活在农村,他希望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愿意来农村,“其实农村并不是没有文化的地方,我们打算把‘先生书院’以及涂鸦跟电影节带到农村来,这是城市里所没有的。”王军说,他试图用这种方式来让大家更重视农村,甚至带动农村一部分产业的发展。
愿能吸引人留下
“先生书院”在寿光开设还不足一年。王军说,从今年上半年开始,他会把“大力气”放在山东,也会陆续举办几场大型活动。
“离开,是因为这个地方没有吸引力吧。”王军说。王军计划在今年上半年邀请30个艺术家到老家东头村,把很多废弃的民居以及村子主干道旁二层楼的墙面全部涂鸦。“这个事情和当地政府谈过,政府表示支持。”王军还计划今年4月底邀请10个导演带着他们的影片到东头村,做一个乡村露天电影节,“有现场的交流和放映,把城市的人吸引到农村来。”此外王军说他刚刚与一个美国的机构确定好,今年7月会有部分外国教师带着艺术互动和英语类课程到东头村,“课程对所有人开放。”
东头村书记李春涛十分支持王军的计划,他常常到书院来,询问王之明王军何时回老家,下一步该怎么做。寿光市田柳镇政府工作人员范春丽表示,政府会大力扶持“先生书院”的建设,“书院的要求我们也会积极协调上级部门进行配合支持。”范春丽说,现在各村都在积极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东头村会以先生书院为基调,辐射邻边各村,形成一个各具特色的美丽涂鸦村。
王军心中的“先生书院”更像是一个有梦想的院子。他最初的想法是,人人都是这个院子的主人,“我们把钥匙放到院子的门口,人人都可以随便进入,可以来这做饭吃饭,看书,画画,看电影……”通过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离开的人回来,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