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济南味哪去了?300多老地名仅存三分之一
来源:齐鲁晚报 齐鲁壹点记者 王杰
地名,不但是地理信息标志,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人文记忆。24日,济南市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忠林查看济南公路重点工程建设情况时指出:道路命名应体现济南特色,与历史文化相融合。
不少地名是“借”来的
难称市民心
“与老城区以经纬命名相比,东西新城在道路命名上体现不出历史人文。”近几年济南两会,人大代表吴则禹总会提交如此议案。他认为:随意命名地名,对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有割断历史的危险,“尊重地名,就是尊重我们的文化历史”。
据统计:济南每年新增地名达上百处,近三年每年更是多达150余处。但许多新地名并不为济南人所待见。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济南西客站周边一带的道路名称。
有市民曾表示:西部新区本有大金庄、小金庄、大饮马庄、小饮马庄等地名,如果该区道路能用这些村庄名、山名来命名,既有指路性又能传承该片区悠久历史,但是“却使用青岛路、烟台路、日照路等缺乏泉城特色的像“借”来的道路名,整得人都不知道到哪了”。
“道路命名主要有三个方法:根据市政规划设计方案、专家论证、社会征集。此外还得遵循《地名管理条例》的管理条例。”济南市民政局地名规划处工作人员表示,西客站道路命名是根据该片区的“开放世界”规划要求而命名,“该片区的部分道路也采用以周边历史建筑命名的办法,如兴福寺路”。
除了缺乏指代性,不少新路名更是名不副实。不少市民表示:有些楼盘连停车场都没有还要称“××广场”,没有绿地的小区却称“××花园”等,更有一些小区“洋化”明显,如“巴黎**”、“莱茵**”等。
对此,济南市历下区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的工作人员表示:是开发商广告宣传和地名申报倒挂原因所致,“有些开发商不按程序由地名管理机构命名后再报批,而是在报批立项时自行命名,造成既成事实后再补办报批命名手续,使不规范的命名难以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