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城
莫言先生与《檀香刑》歌剧主创人出席新闻发布会
“和《红高粱》一样,《檀香刑》也是取材于我的家乡高密的一个真实事件。”莫言说,小说历史背景发生在100多年前,德国人在胶东半岛设立殖民地,强行修建一条以掠夺为目的的铁路,肆无忌惮地毁坏了老百姓的庄稼和坟墓。忍无可忍的村民群起而反抗,但还是以失败告终,清政府联合德国人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镇压。而小说中主人公孙丙是一个确实存在的农民领袖,在近代史上和地方史志里都可以查得到。
“小说中高密人民的反抗失败了,但这一段斗争却是可歌可泣的。”莫言说,“把这个事件写成了小说,也完成了自己作为高密人的心愿。这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作品,爱国主义也应该是所有艺术创作的主旋律。”
谈创作灵感:
从民间汲取营养,这是艺术走向世界的保障
对于《檀香刑》由小说到歌剧的改编过程,莫言介绍说,这期间着重加强和吸收了山东传统的民间文化,高密地方戏”猫腔“元素也在歌剧中得到了更加立体和丰富的展示。
谈及”猫腔“,莫言解释说,真正的地方戏应该叫做“茂腔”,因担心自己万一写得不好,对家乡的地方戏曲造成伤害,这才将”茂腔“改成了”猫腔“。 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茂腔的旋律一直萦绕在耳畔。
他认为,歌剧《檀香刑》的作曲——山艺教授李云涛在作曲的时候,“这个旋律也一定在他的耳畔缭绕”。将来大家在看到正式演出的时候,应该也可以在不同的音乐间听到熟悉的音符。
“除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小说和歌剧的创作是从民间吸取的灵感。”莫言说,从民间汲取营养、获得灵感,无论是在写小说、还是整个团队在创作这个歌剧时都遵循的一个渠道。
“中国文学、艺术要源源不断地、孜孜不倦地从我们的民间文化里汲取营养,这也是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的保障。”莫言说。
谈创作艰辛:
6年磨剑头发熬白,期待在台下热泪盈眶
“歌剧经过了6年的辛勤创作,李云涛先生6年前是一头黑发,现在白发苍苍了,不会是故意染的吧?”说起歌剧《檀香刑》,莫言首先和身旁的作曲家李云涛打起趣来,这也引得大家一片笑声。正因为莫言参与了歌剧的编剧工作,所以他才体会创作人员的艰辛,也特别理解主创人员排练成功的那种喜悦和幸福感。
“在歌剧里很多山艺的教师、学生参与其中,这是创作和教学的密切结合,歌剧的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新的艺术创作,希望经过千百场的演出,这部歌剧在艺术价值上能得到更大的提高。”莫言说,“哪怕你只是参加了合唱,也是这部歌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戏如果成功了,也有你的汗水和辛劳。”
5月27日下午,莫言先生还专门现场观看了歌剧的排练,对精彩的排练赞赏有加。他说:“大家对待排练就像对待演出一样卖力,身心都投入进去了。”
“舞台艺术是迷人的。”莫言说,“我期待这部恢弘的大戏6月23日在济南成功上演,期待台下的我热泪盈眶。”
(文中图片由山东艺术学院宣传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