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济南唯一一家省级非遗油旋店
做油旋有12道工序 哪一步都不能出错
油旋的特点是“松软酥香”,地道的油旋咬一口面是酥的,瓤是软的,有非常纯正的葱花和花生油的味道,它的制作有12道工序,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像和面是有讲究的,春夏秋冬都有不同要 求,比如冬天放水就要温一点,夏天要凉一些。另外,做油旋的面要叠很多遍,程度得到捏起来像绸缎一样的光滑,这样和面的话一次得40分钟左右。
和好面团后,首先把它擀成一个长条,再竖过来擀成更长的条,大概有7寸,薄得像层纸一样,然后一手抓着它,一手扶着下头,往案板上一摔,这样面就更伸展开了。这时抹上准备好的原材料,对折起来,再抹上一层。再放到案板上拽着往前伸,一圈又一圈地卷起来,把多余的面头摘掉,这一个面胚就做好了。
把面胚放到鏊子上,等它的底部烤成金黄色,就用手把面胚摁成饼状,同时再把它翻一个面,再摁一下,这样上下厚薄就均匀了,这时稍不注意就会烫到手。正反面都烤成金黄色后,再放到烤炉里烤3分钟,饼就熟了。最后一道工序是把饼捅成旋涡状,这必须在它离开烤箱的第一时间。别看小小一个油旋,可得费不少事儿才能做成。
经历多次搬迁 弘春美斋还是停业了
从2003年开始,我每年都参加烹饪协会举办的济南名优小吃展示会,卖得很火,2004年大观园正好要做名优小吃一条街,我们就应邀在那开了一家店,是第一家入驻的业户,这一干就是八年,头三年几乎没挣到钱,到第四、五年才好了起来。弘春美斋油旋也从不知名变成中华名优小吃,2006年还申请下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年后又成为省级非遗,我也获得了济南油旋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
就在我觉得一切都走向正轨的时候,因为大观园内部出现的一些问题,2012年3月弘春美斋被迫离开了那里,本来想去芙蓉街,但那里没有闲置的地方,后来我们在泉城广场旁边租到一个小店,经营得 倒是不错,但没有想到这地方之前就有房屋纠纷,常常有人来找麻烦,一会儿堵你锁眼,一会儿朝店门口扔垃圾,甚至有人躺门口,派出所都出动了。这下生意也做不成了,干了九个月后我们只能搬走。
从那之后没过多久,弘春美斋又搬到了新世界商城,干了一年半左右,因为要拆迁,我们又没地方了。我从网上看到泉城路泰府广场要招商,打造非遗民俗一条街,觉得应该不错,就在他们的协调下租到一个二手房,位置非常好,没想到那边一直没有人气,业户也在不断往外走。就这样过了一年,房租到期,房东也不想租给我们了,今年5月30日,我们的店又再次停业。
希望非遗油旋 能有个安稳的家
这几个月我一直在找地方,但都不合适,毕竟油旋还是要和老城老街结合在一起。
到现在弘春美斋一直是停顿状态,原来开店时我们也培养过徒弟,但停业后他们也都走了,毕竟都得生存。我是既无奈又无助,一方面作为油旋传承人我愿意呈现给大家地道的济南味道,但我们的能力毕竟有限,还是得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和助我们一臂之力,能提供些相关信息,让我能给油旋找一个安稳的家,而不是需要你去的时候就干两天,不需要的时候就离开。
虽然遇到很多困难,我相信自己是打不垮的,未来油旋文化的前景也一定是好的。济南油旋也能像陕西泡馍一样走出去到全国各地。现在也有外地的来找我,请我去他们那里开店,开出各种优惠条件, 但我都没答应,作为济南油旋在本地都扎不下根,怎么能去外地呢?我一定会走出去,但必须先把“家”建设好。
曾经在聚丰德时,做油旋算是后厨又苦又累的活,被分到那里的人纷纷找门路离开,师父带过的徒弟中只有我一个人坚持到现在,从16岁到50岁,但我很乐意做这件事,我总结了几句:小吃并不等于粗 糙的食物,每一种流传有序的小吃都承载着朴素但严谨的传统,它映射着地域的特性,比正餐更有风味,也更体现文化背景和人情世相。
“匠人”是对一件事情一如既往地热爱,每天都在三尺灶台上接待着不同的人,收获着不同的信息,让我感觉到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