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后: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济南日报 记者 王端鹏
魅力泉城加速崛起。(本报记者 陈长礼 摄)
很久没有一场美术展览在济南引发这样的轰动效应了,十艺节重要展览之一&mdash&mdash&mdash欧美经典美术大展做到了。
500多年前的大画家达·芬奇长什么样子?这个颇具探秘性质的问题挑动了济南人的神经。十艺节闭幕后的第一天,10月27日上午8点50分,经十路上省博物馆外,参观者排起了长达2000米的长队。从队伍的末端缓慢前进,挪到省博物馆前的广场也许需要个把小时,但参观者毫无怨言,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期待和兴奋,都希望能一睹达·芬奇自画像真容。
半个多月来,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已经习以为常,每天都如此,多的时候一天得有1万多人来参观,没想到济南人如此热爱艺术。只此一个细节就能看出高雅艺术在广大市民群众中的号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十艺节已经落下帷幕,虽然舞台上的翩翩舞姿退到了幕后,五彩缤纷的灯光停顿下来,但举办十艺留给我们的思考很多很多,产生的后续效应才刚刚开始。十艺节留给我们怎样的财富?这些财富又怎样才能转化为济南加快科学发展的正能量?这座城市的决策者、管理者、建设者都要认真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
高雅艺术决非不食人间烟火,离开了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只能在高处不胜寒中孤芳自赏。把高雅艺术送到百姓身边,是刚刚闭幕的十艺节留给济南人的财富之一。
许多观看十艺节开幕式演出吕剧《百姓书记》的观众,可能至今仍然记得剧中的寿光县委书记王百祥与母亲相见时的泪水和辛酸。那是全剧的泪点之一,而在观看《百姓书记》首场演出的时候,一名摄影记者甚至被剧情深深感动而无法继续拍摄。
一部好的艺术作品首先要打动观众、感染观众。没有表演者与观众的感情互动、情感交流,再好的文艺作品也只能是被束之高阁的艺术收藏品。十艺节的舞台上,处处展现出文化亲民、文化惠民的精神。
有人说,艺术节回归艺术本体,意味着艺术要回归大地、回归群众。让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要反映百姓喜怒哀乐、所思所想,摒弃华丽虚浮、形式主义,直面现实、贴近生活、从泥土里开出花来。回归群众,艺术就富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的确如此。《百姓书记》用山东人民熟悉的音乐曲调、语言,塑造了带领百姓致富的新时期优秀基层干部形象。没有豪华的布景,没有绚丽的灯光,没有不切实际的渲染,但《百姓书记》却仍能深深抓住观众的心、牵住观众的魂。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自2004年4月开始,在全国和世界各地的220场巡演几乎每场爆满,此次参加十艺节的版本从9个小时的全本压缩至3个小时的精华本,仍然赢得了泉城观众的热烈反响。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剧迷甚至追至济南,只为了再饱眼福。
由山东省京剧院创作排演的新编近代历史京剧《瑞蚨祥》农民工专场在济南市梨园大戏院上演,让与艺术接触不多的农民工有了观看国粹艺术的机会。
为充分体现十艺节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宗旨,济南市文广新局还创新形式,让群众文化展演和优秀剧目展演走进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让群众文化登上专业艺术的高雅殿堂,让各界群众走进现代化高水平的剧院欣赏自己演出的节目。
更难能可贵的是,济南把迎办十艺节的过程变成了文化惠民的过程,让高雅通俗艺术同时来到百姓身边,体现了十艺节的亲和力。喜迎十艺节·全民共欢乐全国群众文化优秀节目惠民展演开历届中国艺术节先河,让群文艺术更多地走近群众首届吕剧票友大赛、
“泉声曲韵”戏曲名家名段演唱会等近50项活动,打造了“十艺济南”特色平台;“全民共参与·十艺更精彩”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这些活动的相继开展,不仅为十艺节营造了浓厚文化氛围,还丰富了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十艺节公众认知度。
一次艺术盛会带动一座城市的文化产业。十艺节不仅仅是一届艺术节,更是一次文化盛宴。送艺术作品到百姓身边只是文化惠民的第一个层次,从长远来看,持续性的文化惠民还要依赖于文化产业的勃兴。
一座城市能让我们铭记的往往不是她的繁华,而是她的精神。即使她再发达、再富有,假如没有城市文化所承载的精神,她就没有灵魂。勃兴发达的文化产业是传承城市精神的最佳载体。
十艺节大幕已经落下,但超前的市场开发让十艺节场馆不会闲下来。
欣赏完十艺节的精彩演出之后,“2013年山东省会大剧院开幕暨新春演出季”也将于2013年11月1日至2014年1月31日间举行,届时世界四大音乐剧之首《猫》中文版将作为开幕大剧,登陆山东省会大剧院歌剧厅大舞台。
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在十艺节期间有许多场参评剧目演出,但是非十艺节演出也接到了近10场。而且,在10月9日,文化部直属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通过竞标,夺得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为期8年的经营管理权。从11月1日开始为期两个半月的开幕及新春演出季,将上演音乐剧、芭蕾舞剧、音乐会、话剧、戏曲、儿童剧等各类舞台艺术表演形式的演出60余场,来自中直院团、海峡两岸和五大洲的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将悉数登台。这是“后十艺”场馆市场化的典型运营。
每次艺术节的演艺产品交易会都是艺术走向市场的风向标。继九艺节后,十艺节中国(山东)演艺产品交易会共有国内外600多个演艺机构近2000个剧(节)目前来参加。最终86个演艺项目达成合作,签约9.02亿元。其中,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与中央芭蕾舞团的《小美人鱼》签约金额1320万元。
火热的文化市场凸显了济南文化产业的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除了省会文化中心的优势外,济南在其他领域的长处已经成为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助推器。
济南既是省会城市和环渤海南翼的重要中心城市,又是连接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拥有重要的区位优势。随着京沪高铁的开通,济南文化产业发展将面临融入两大经济圈的全新机遇,为济南发展会展、旅游、文艺演出、休闲娱乐等文化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
从更广阔的空间范围看,济南完全可以依托更靠近中原腹地的优势,力争成为山东及黄河中下游地区与东北亚国家经贸、文化及科技合作的核心城市,借助国际文化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层次与水平。
找到了定位,济南在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宏伟的目标——— 把济南建设成世界泉水名城、国际文化魅力城市、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城市、全国文化强市、国家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辐射全省及环渤海地区的文化产业核心区,全省文化发展的先进城市和引领城市,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十艺效应”将把济南文化产业勃兴发展的好势头延续下去。
“十艺”成功一小步,城市前进一大步。十艺节只有短短16天,但留下的宝贵财富要让这座城市受用十数年。举办十艺节的过程是济南变快、变高、变大的过程。“后十艺效应”给城市带来的正能量让人拭目以待。
驱车到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或者“
三馆”,从匡山立交上高架一路向西来到青岛路,四顾望去周边都是宽敞整洁的柏油路,崭新的道路标志牌指引着西部新城四通八达的路网……
于这座城市来说,十艺节不仅是文化艺术档次水平飞速提升的助推器,更是城市建设水平飞跃的踏板。
还记得2009年的全运会后,济南东部新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向东落地。沿着经十路、旅游路、工业南路向东,全国前50强房地产开发商纷纷抢滩,大集团、大企业及驻济机关单位一路向东,省会总部经济发展短时间内隆起了发展的新高地。时至如今,仍然有大量的企业总部、银行总部、机关单位向东聚集。
十艺节同样是这样一个指引城市建设发展的风向标。过去数年及未来十数年,一路向西将成为另外一条发展主旋律。我们看到,二环西路高架的竣工以及西部新城核心区路网的完善,为吸引更多项目投资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仅今年以来,市财政就拿出了77亿元用于修建各种道路。西部城区的道路建设水平达到甚至超过了东部新区。
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在筹办十艺节过程中积累的攻坚克难的勇气、敢于突破的自信、善于创新的智慧,为解决济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各样的困难积攒了底气。
当前,济南的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够强、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发展档次还不够高、实体项目还不够多。发展的问题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困难最终还是需要靠自己来克服。
二环西路高架桥及地面道路工程从开工到竣工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其中克服了大量的拆迁、建设难题,最终保证了工程在十艺节开幕前投入使用。面对城市建设中的拆迁难题,特别是有碍城市形象的违法违章建设问题,我们也要拿出足够的勇气和智慧,不等不靠、直面解决。
市属国有困难企业帮扶解困工作是个“硬骨头”,但从市委市政府派44个工作协调组入驻企业且完成解困任务再撤出这一决定可以看出,济南就是要动真碰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达帮扶解困目的誓不罢休。做事情干工作就是要有这种硬气。
“北跨”的实质性突破、农民工加速融入城市、南部山区的开发与利用、大气污染的治理……我们面前的路上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能躲,不能让,都需要逐个解决。
十艺节闭幕,济南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成功举办十艺节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将让济南回味无穷、受益匪浅,也将帮助我们一往无前、攻坚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