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点:一位与慈善同行的老人
他省吃俭用,却几十次捐款;他把卧铺票换成硬座,省下的钱用来捐款;他做了好事,却从来不留名,每次只说是“雨点”
昨天上午10∶30,记者在济钢附近见到了“雨点”老人。老人满头白发,衣着朴素,待人热情。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他讲述了自己从事慈善事业的经历。老人老家青岛,出身贫寒,从小父母就教育他行善积德。1996年,他无意中结识了3岁的小姗姗。姗姗的父母是兰州人,在青岛打工,父亲有糖尿病,母亲腿有残疾。老人了解到姗姗的家庭情况后,决心资助其上学。从那时起,老人每年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300到500元,一直坚持到今年姗姗初中毕业。
有一天,他的脑海中闪现出一个念头: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能不能像青岛的微尘一样,推动济南的爱心事业,做成泉城的爱心品牌呢?2007年2月15日上午10时,老人来到山东省慈善总会,捐款2007元,资助特困家庭,并在捐款人的栏目上写下了“雨点”。从那以后,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雨点”的身影。2007年4月17日,老人去宁夏开会。这么远的路程,对于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就算坐卧铺也很辛苦。老人自己却在心里盘算:要是坐卧铺,来回要花近500元钱,坐硬座可以省200多元,何不坐硬座将省出来的钱捐出去呢?于是老人买了硬座票,到宁夏后将省出来的200元钱捐了出去。
这样的事只是老人所做善事的一个缩影,平时生活中老人省吃俭用,但在捐款中却很大方。2008年汶川地震,老人以“雨点”的名义先是于当年5月15日向灾区捐了1000元,后又在5月25日将自己义卖奇石所得的几百元全部捐给灾区。2010年1月海地地震,老人以“雨点”的名义向灾区捐款600元;2010年4月,玉树地震,老人在5月5日向灾区捐款176.4元。最近南方洪灾,老人又在6月23日向灾区捐款594.8元……几年来,老人捐款几十次,共计数万元。
经媒体报道,“雨点”老人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出现了很多以“雨点”名义捐款的好心人。说起这些,老人感到很欣慰,并期望越来越多的好心人加入“雨点”大军,“我真的感到很开心。在干旱的日子里,一个小雨点能救活一棵小苗苗,而且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用‘雨点’是希望能呼吁大家共献爱心,让‘雨点’走向全国,让点滴爱心汇成江河。”
(本报记者 王彬 实习生 白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