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邻:把朱彦夫的故事 讲给孩子听
山东商报
村民向记者展示朱彦夫当年带领大家修筑的工程 记者陈心如摄1982年,一场大病后,朱彦夫自感体力不支,辞去了村支书的职务,他曾经在此奋斗了25年。
年事已高,他被子女接到县城,安排人轮番照顾,但老人却时刻牵挂着村子的发展。
如今,在张家泉村,依然能感受到朱彦夫留下的痕迹。他整治的山沟,挖掘的机井,还在继续造福着这里的百姓。而他的故事和精神,更是被几代村民津津乐道。
在张家泉村委,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每年都要去看看老支书,跟他说说家常,聊聊村子的发展。 记者 陈心如
“他的理念很超前”
在张家泉村,每到收获的季节,各种果实便挂满枝头,村民们满心喜悦。如今,全村的收入,多数靠种植果树,这还是朱彦夫任村支书时打下的基础。
刘文和,是张家泉村现任村支书,说起朱彦夫,他是心存敬意的,亲切的称呼他“老支书”。冬日里,刘文和带着记者走在村子里,依然能感受到朱彦夫曾经留下的足迹,大寨田、大口井,还有朱彦夫的老宅子,恍惚间,时间仿佛还是定格在几十年前。“老支书负伤回到村里,进行了二次创业。先搞工程,为了增加土地,首先搞了大寨田,增加了好地,又打了机井,解决了吃水问题,后来又发展经济,发展果园、花椒园,还搞了木匠铺、铁匠铺等一些副业。我那时候还小,才几岁,但他的观念很超前,我们一直在学习”,刘文和说,在他之前,还有两任村委,但大家都保持了一样的传统,“村里有事儿,还是会去听听老支书的意见。”
原村主任张茂兴,曾经和朱彦夫共事多年,“老朱干的时候,曾经提出了一个口号,‘山顶桑树戴帽,山下林果缠腰’,山上不适合种粮食,但可以种水果,绿化了荒山,还提高了经济,从现在来看,他那时候的思路现在也没有错。”
如今,在村子里,当年造梯田时堆砌的石头紧靠的一起,上了年纪的人对那些推小车、搬石头的日子记忆犹新,“全靠劳力,8个人抬一块石头,老朱干不了,但一定会在现场看着。我们把山上的石头运来填沟,覆上土层,增加土地面积,整治了村里的三条大山沟。”
“他是村里的好党员”
朱彦夫离开村子后,老房子就转给了一位亲戚,屋内收拾的整洁如新,还是保持着原来的陈设。“他是个热心人,帮着村里通了电。那时候村里的娱乐活动少,他把黑白电视放在屋门口,招呼街坊四邻来看戏,和大伙一起聊天,还讲解党的政策”,邻居大姐说,虽然朱彦夫已经搬走多年,往事却依然历历在目,“他好像还住在这里,遇到事儿,我们第一个想到的还是他。”朱彦夫负伤回乡时,他的外甥赵圣贵只有7岁,“大舅工作起来,我们看着都心疼,早上起来给他装上假肢,回来的时候,两层绷带都是湿的,解下绷带,皮磨破了,只能抹上紫药水,到了第二天,一出去又是一整天。”
原村民回忆,在张家泉村,被朱彦夫帮助过的人,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村民张吉才,家里老人有病,没有钱医治,就掏出30元钱给他,而当时朱彦夫一个月的收入是36块4毛。“张吉才不要,老朱就说是借给他的,但实际以后呢还给他,他也不要”,村民说起这些事,每次都竖起大拇指,“他是我们村的好党(员)啊!”在当地村民眼里,他是怎样,党就是怎样的。
在村干部的眼里,朱彦夫的身体力行,成为他们效仿的榜样。“他去北山最陡的地方,劝他不要去,他非要上去不行,上去的过程中摔倒了,关键把假腿摔到一边去了,自己的那一段腿,摔的血肉模糊”,原村主任张茂兴说,看到朱彦夫这样,他们村干部也都不敢懈怠了。
看到没戴假肢的他,生产队长哭了
村民刘德发,当时是村里的生产队长,他能说起很多关于朱彦夫的故事,而说到动情处,还会激动的落泪。
刘德发说,朱彦夫刚回村子时,村里人都害怕他,“一场战争,就没有手,没有脚了。他自己心情也不好,不常出门,大家也都同情他。”可是,他和村里人都没有想到,朱彦夫后来居然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读书认字,“我们想不到,他很坚强,大家就很佩服他了。他在村里很积极,办图书室,办夜校,我们也愿意去找他。”
在刘德发眼里,朱彦夫严谨却不乏幽默,“他很有才,能唱戏,还能说快板,他会把一些党的政策,编成小品和顺口溜,然后教给我们。晚上,他还招呼我们去他家里打牌,他的记忆力很好,经常能赢。”
有一次,刘德发在朱彦夫家却哭了,“一早,为了写一份证明,我去他家,那是第一次见他不戴假肢的样子,残疾的双腿搭在床沿上,腿上都是血印子,那段时间,村里正在修建大寨田,我当时就哭了,他不容易啊!”
几十年过去了,当时的年轻人也已经是六七十岁的年纪,他们记不清梯田是什么时间修的,记不清朱彦夫哪一年离开的村子,但朱彦夫拄着双拐的背影,一直印在他们的记忆中。村支书刘文和说:“他对村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的孩子17岁,我把他的故事讲给孩子听。”
每天念叨家乡无数遍
去年春天,刘文和与张茂兴一起来到沂源县城,作为村委的传统,每年都要来探望朱彦夫,并向老书记汇报村子的发展近况。
他们或许不知道,朱彦夫一天要念叨张家泉村数遍。他留心关注农科新闻,想想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怕自己会忘记,他会准备一张纸条,把要告诉村里人的话都记在上面。他要问问几个老伙计的身体情况,他要问问村里的路修的怎么样了,他还要问问一年的收成怎么样……
刘文和说,朱彦夫看到张茂兴,本来躺在床上,却直挺挺的坐了起来,两个人紧紧的抱在了一起,默默的流了眼泪。他想家了。“每次去看老书记,他的孩子都叮嘱我们,一定不要说是开车去的,不然老支书一定要嚷着一起回老家。他的身体弱,孩子们担心他受不住”,刘文和说,他虽然不在村里,但对村里的情况却非常清楚,“对于一些村民的情况,他知道的比我还详细。听到收成好,他心里比谁都高兴,听到哪位老人去世了,他也会不住的叹气。”
朱彦夫给村里出了不少好主意,“他当书记时,干的多是服务性的工作,整山治水。这几年,村子地表水被污染了,缺水还是很严重,他一再强调要保证水源,让我们继续打井,每次来,他都会问到用水的情况。还有,村里的路都是土路,他就提出一定要修修路,把路面硬化一下。他关心的问题,都很细。”
曾经负伤绝望时,他想到家乡,那里是他生命的起点,家乡用最温暖的怀抱接纳了他;生活有了希望,他想到家乡,一份感恩之心,他立志要带着村民走出贫困,在那里,他实现了人生最大的价值;现在,梦境里,他无数次回到了家乡,如果还有力气,他还希望在那里做更多的事情。
在张家泉村,山山水水都有朱彦夫的足迹,而在张家泉村民眼里,朱彦夫就是他们会一辈子记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