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海归如何给自己打分?工作还凭实力说话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制图 韩昊洋
在留学时,薄梦(右三)在图书馆和同学一起讨论小组作业。
目前,中国已迎来最大规模的海归潮,大批出国留学的学子纷纷回国就业。“90后”海归已占据相当大的比例。那么,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海归身份和留学经历?他们又是怎样面对回国后的生活和工作呢?
认知一:
留学经历不带来优越感
工作中还要凭实力说话
在大批留学生纷纷回国就业的情况下,海归身份已褪去昔日神圣的光环,他们要和国内高校毕业生一样进入人才市场求职,在职场中奋力拼搏。在采访中,大多数学子表示,海归身份并不会给自己带来优越感,在工作中还是注重个人能力。
今年26岁的黄陶钧毕业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2015年回国后,她在上海一家医药公司从事医药研发工作。对于海归潮,黄陶钧有着深刻感受,“我在上海切身感受到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毕业后回国就业。大部分海归都涌入北上广深一线城市。”
问及如何看待自己的海归身份,黄陶钧认为,“海归”只是一个标签,其实跟“研究生”、“985”等标签没什么不同。“‘海归’无非就是表示有留学背景。我们知道,国内院校的水平有高中低之分,其实国外的学校也一样。有人说‘国外回来的就是用钱买文凭’,也有人说‘国外回来的就一定高人一等’,这些结论的极端性显而易见。作为海归,还是客观地看待自己比较好。”
去年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小程(化名)有着相似的看法。她认为海归身份不会给自己带来优越感,在工作中还要凭实力说话。“国内也是人才济济。工作中多看多问多学习才是王道。”小程说。
毕业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薄梦认为,海归身份不能代表个人的成功与否,也不能证明是否有出色的能力,只是表明曾有一段留学经历而已。“以前我觉得‘海归’是个光鲜又颇具实力的身份,但是近些年的留学热导致太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和目的出国留学。海归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也参差不齐。‘海归’身份早已风光不再,司空见惯。尤其是进入工作单位之后,所有的身份都会淡化。重要的还是能力与经验。同事希望你是个高效的工作伙伴;工作单位也只关注你的个人能力能带来多少效益。这些都只能用工作成果来证明。一纸学历在这时候是很苍白的。”薄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