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张小龙49岁年薪2.4亿:决定人生胜负的,是这5条规律
比起张小龙,刘成敏是这家公司的元老,有着丰富人脉和工作履历。软件开发前,没有多少人看好以技术见长的张小龙。
谁能想到最后不被看好的张小龙却做出了一个伟大的产品。
前《商业周刊》记者董璐说,腾讯广州研发部,员工每人都有一张行军床,除了午休,更多是为加班加点时休息用。这些年轻人有个外号叫做“矿工”——因为他们和张小龙一样,已经养成在夜里通宵开发产品的习惯。
董璐回忆,张小龙的食指和中指微黄,那是长期昼夜编写程序养成的烟瘾的证明。
从产品功能到图像像素,每一处张小龙都追求完美,很小的细节都足以让他和产品经理通宵地争执。
“怎么说呢,这个人,太单纯。”周鸿祎说。这名在商界以狡黠善战而著称的企业家,这样评价比他还大一岁的张小龙。
“乔布斯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在知乎社区上,张小龙回答道:“说明纯粹也能成功。”已经将微信送上轨道的张小龙,或许从内心深处,仍希望坚持这种纯粹。
判断什么事情是该做的
人生就是在不断的舍弃
2018年初,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进行了时长1小时的演讲。
其中,他说了一段话,我觉得特别值得玩味:
“有很多人会说微信很克制,微信很有情怀,但是内部我们从来没有说过“情怀”两个字,也从来没有说过我们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因为做一个好的事情并不是克制什么,而是要判断什么样的事情是该做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样一系列的判断是很理性的过程,而不是靠一个感觉“我这样很有情怀”就好了。
所以大家看到微信好像每一个版本的变化不是非常大,但是包含了很多选择,更多是一种舍弃,很多事情我们做了,但是我们觉得不好,就舍弃了。”
回顾张小龙这二十多年来做产品的经历,从Foxmail、QQ到微信,他做了很多选择,也走过一些弯路,但始终践行一个原则。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很困难,但是知道不想要什么很容易。所以,对大多数产品建议说‘不’就对了。”
早期进入腾讯,他被马化腾寄予厚望,可接手后,便陷入对MSN的疯狂模仿迷局。半年后,一款被称为“巨无霸”的邮箱产品面世,但它无比笨重,速度超慢,基本没有操作的价值。
接下来的3年,他度过了一段孤独的时光。也正因为如此,一有时间他就停下来思考究竟如何赋予产品活的灵魂。
2006年底,转机出现。张小龙带领的邮箱团队决定放弃之前的打法,用精简、轻便的思路打造新版本。第二年春天,QQ邮箱速度问题得到解决并上线,一切恢复正常,用户量开始缓慢增长。
2008年,QQ邮箱从濒死状态重获新生,获得“七星级产品”的称号,张小龙的团队也获得公司年度创新大奖。
在人生的分叉路口,张小龙不断取舍,他说道:
(((7)))
这几年,微信用户不断增长,它的商业价值也逐渐凸显出来。
现在的张小龙,也渐渐接受商业化。但他依然讨厌粗暴生硬的商业植入,他觉得生硬破坏了完美。
为了防止像微博那样频繁刷屏,泛滥的广告水军,他硬性规定每个营销号每天只能推送一次信息,并且坚决要求每次朋友圈的广告费要在1000万以上。他觉得有实力的公司才能做出漂亮的广告,绝不允许自己的作品被那些无底线的广告商玷污。
有人评价张小龙是个活在自己世界的人,他喜欢掌控自己的世界,对于无力掌控的事情完全不感兴趣。每个产品开发他都全程紧盯着,确保团队开发出的每一行代码和产品细节都灌注了他的感情。
25岁,他放弃了电信部门的铁饭碗工作;28岁,他选择独自开发软件,一个人写Foxmail写了三四年;36岁,他加入腾讯,顶着巨大压力花了3年时间将毫无起色的QQ邮箱打造成腾讯旗下口碑最好的产品;42岁,他抢抓时机,开发出后来影响世界的微信;49岁,他站在微信公开课的讲堂上,谈微信的取舍。
杨澜曾说:“决定你是什么的,不是你拥有的能力,而是你的选择。”
回顾这24年,你会发现除了一些小失误张小龙一直在做正确的选择,并朝着光的方向不断前行,这种驱动性的努力也将他带上了新的高度。
“如果没有微信,张小龙或许不会成为名人,但即便没有微信,他也已经是中国最优秀的程序员之一。”一位互联网行业人士如此评价道。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想牛逼必须先“发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