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孩子不叫人所引发的思考
那天,我们应邀到点爸的阿姨家做客。阿姨的儿媳进门将近一年,但与我们已熟络了数载。点点也不例外,以下称其为婶婶罢,为点点的辈份。
婶婶一直很喜欢点点,也总忍不住抱以童心把点点逗弄一番,经常引得点点甚欢。未过门前,应婶婶自荐,点点基本称其为“美女”,叫得可顺溜呢!
这一天,我们到达时,婶婶在午睡。之后醒来,点点始终没主动打招呼,即便婶婶使出十八般武艺也未得小女一句美言,不堪郁闷。我简单提醒,“美女”、“阿姨”、“婶婶”,怎么叫都行,但点点不为所动,我便不再强求。
这若是在以往,我会认定孩子不叫人是没有礼貌的表现,不管三七二十一,必须要想办法让她叫一声。其中多多少少,也带着要面子的成分,要不就显得我的女儿“没家教”了。但现在则不同,我逐渐调整心态,转变了主观的家长意识。
傍晚,开饭了,点点又是照旧要米饭(这孩子,一上餐桌就是为了填饱肚子,也不苛求菜肴的搭配,整个一饭桶。。。太实在了罢 ~~ )。再说那婶婶,其实就是图个好玩,逗点点寻开心呢。姨婆是额外为点点准备的米饭,送到后直接被婶婶拦截,故意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法——叫一声便有饭吃,不叫就不给。
我估摸着,这下麻烦了!点点不吃这套,对峙的僵局在所难免。我个人并不认同这种逗孩子的方式,但当时又自觉不便出面解围,一旦干涉帮腔没准反倒是直击了孩子的脆弱神经,我太了解女儿了。
饭桌上,舅婆和风细雨地开导点点,婶婶心有不甘地软硬兼施,点点态度坚决地不予妥协,我则保持沉默……
如此僵局持续了好一阵……
倏地,点点咧着口,眼眶泛红,泪水潸然,委屈之极……
婶婶也傻了眼,这并非她的初衷啊……
我这才开了口,客观地为点点打了个圆场,安慰两句,接过米饭给孩子……
我至今仍疑惑,不知当时的处理方式是否得当。但若类似情形再现,恐怕还是会选择淡然处之。尽管深知这孩子是敏感的,但我很希望她能逐渐获得良好心态的整合。
之后,点点上厕所,我跟着去。因当下无人,才和颜悦色地与孩子闲聊几句。
我能理解,她不明白,为什么叫人要和吃饭挂钩,这根本是两码事?又为什么,“美女”成了“婶婶”(虽然近一年了,但她对称呼的概念仍较模糊 ~~ )?我简单解释了称呼由来,又轻描淡写地疏通一番。
我表明,叫人是基本的礼貌,但与任何赏罚形式无关。同时又表态,我并不生气,也理解孩子,当然更相信她能做到主动叫人。
点点顿觉释然!
试想,我们的传统教育是否惯以赏罚形式对孩子的叫人行为进行引导呢?
孩子叫人了,就给些糖果,赏堆零食;
哄着他人的孩子以“长辈”自居,被未打招呼的孩子忽视,就给扣个“没礼貌”的大帽子;
孩子不叫人,自觉颜面扫地的家长则不分青红皂白,为显威信就当众斥责。
我们的孩子,恐怕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生活在被误解又得不到尊重的环境之下。难道,这真是孩子的问题吗?
就说说自己女儿罢,经过观察,我对于她叫不叫人的不定性表现,做出以下分析。
先说叫人的情况:
一、 与对方很熟悉,很亲密,如常接触的亲朋。或者是当日接触时间久了,生出感情;
二、 面对陌生人,尤其是女性,令点点下意识地徒升亲切感便愿意主动接近。或对方首先表示出友好亲昵时,点点通常会报以同样的礼节;
三、 再比如一些邻居,有的虽是年长者,但和蔼可亲,更不以长辈自居。见面就主动和点点搭讪、闲聊,继而令孩子产生亲密感与平等感,几乎是远远看到她就大声叫了;
四、 在幼儿园时遇见部分非本班老师,点点同样会礼貌招呼。经我观察,那些老师的共性是笑容可掬,平易近人的。个别不苟笑言的老师,点点似乎就是视而不见。这方面,没准也讲眼缘,成人都还讲究个缘分呢!
综上所述,我的总结是:成人面对孩子的态度不宜高高在上,要求孩子以礼相待之前,我们先应该以身作则,蹲下身主动和孩子打招呼,我们的亲和力将直接感化孩子,绝不可威逼利诱。把孩子看作平等的朋友,而不是玩偶。
再说不叫人的情况:
一、 身体不适,心情欠佳;
二、 从主观意识上对某人存在抵触或恐惧感;
三、 正玩在兴头上,根本顾不得暂停一下与谁谁谁打招呼;
四、 纯粹因为害羞、陌生感所致;
五、 没有理由,不想叫就是不想叫,这是点点自己的解释。我把这理解为,她不愿屈服于成人的威严,也不愿凡事受人牵制!
综上所述,我的总结是:到了一定年龄,孩子不愿主动叫人,通常是有客观原因的,家长绝不宜逼迫,亦不能当众训斥。确是源于内向害羞的个性,则须耐心引导,切莫操之过急。家长就像一面镜子,自己做到礼貌热情了,那比对着孩子言辞凿凿地敲木鱼来得更实际。至于情绪问题,成人更应予以理解和宽容。孩子是不会作假的,也不擅成人之间的虚伪客套,何必让孩子效仿成人的那套惺惺作态呢?
故此,当孩子不愿叫人时,我们不妨用心观察,冷静思考,剖析原因,对症下药,或是尊重人权,顺其自然。浅薄之见,仅供参考!
by 悠长.只说真话~(blueyiru) from 网易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