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中小学生遭遇
来源:齐鲁晚报 人民网
在建设街小学门口附近一培训班打出了招生广告。本报记者常学艺摄 如果在“被塑造”的童年少年时代,孩子们仅仅学会被动接受,我们离真正的文明将越行越远。
马上就要过年了,许多孩子却轻松不起来。近日,一份来自北京的问卷调查显示,约七成中小学生在这个寒假期间报了各种学习班,继续操练“语数外”,补课时间长的多超过10天,而家长们为此的花费少说也要三五千元。还有一家电视台制作了一期专题节目,记者们采访了十几个各地的孩子,问他们的寒假心愿,绝大多数孩子希望寒假能和父母在一起,希望能有时间好好玩,而不是去补课。记者调查采访中发现,寒假几乎已经成了一个学生们独立的“新学期”,有的家长竟调侃,再让孩子回学校吧。
关于中小学生寒假“加班”的三角结构很有意思:各种课外教育机构能够因此获得不菲的利润,当然乐意;各位家长自觉没让孩子的假期“浪费”,心甘情愿掏钱,也很乐意;只有孩子不乐意,但是孩子不乐意没关系,他们没有话语权,就算有话语权,也没有决定权。在家长和教育机构“双赢”的合同里,不需要孩子的签名,尽管最后需要他们用自己的时间和快乐为这份契约买单。
家长们不会不知道,学习时间太长不但影响孩子的健康,也减少了孩子的快乐。选择去补习班,固然是有很多无奈的原因,比如学校的要求,比如孩子假期无人照看等等。但更普遍的情况是,在许多家长眼里,只有成绩才是“硬道理”,直接关系着未来的升学乃至就业。因此,每次假期前的那张成绩单,便决定了这个假期里“比学赶超”的任务单。成绩好的要保持,遑论成绩差的,不来个触底反弹、绝地反击,那还了得?有这种想法打底,各种假期学习班一边背着舆论的压力,一边成了家长群体的主流选择,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