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项非遗课程进校园,让孩子们了解身边的非遗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传统文化的复兴要从娃娃抓起已经成为共识。“戏曲进校园”在上海推行了十余年,成功培养起一批传统戏曲的年轻观众。如今“非遗进校园”也成为非遗发扬推广活动中的重头戏。
4月18日下午,上海闵行区文莱实验学校化身非遗手造大市集。2018年闵行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会暨“非遗进校园”展示活动在这里举办。来自上海市非遗联盟70多所学校负责人、区内100多所学校校长和师生,共计1800多人参加活动。
学生在体验木艺榫卯课程。
四个板块100项非遗课程同日开展
半天时间,100项不同的非遗活动同步展开,“兴致盎然学‘非遗’”,“动手动脑做‘非遗’”、“欢天喜地玩‘非遗’”和“津津有味品‘非遗’”四大板块的100门课程。学生们既可以选择了解非遗知识的“二十四节气”课和“走进世界文化遗产”课,也可以跟随非遗手工艺人一起做皮影、学剪纸、印蓝染,切身体会非遗制作的乐趣,还可以品尝大白兔奶糖、五香豆、小笼包、海棠糕等上海的非遗美食。
每节非遗课只有短短半小时,却足以制作出一件可以带回家的非遗作品。在一堂扎染课上,35名学生在王奕蓉老师的带领下,把玻璃弹珠包在白手帕里,用橡皮筋扎紧,再浸泡在老师带来的染料中,取出拆开洗干净,就成了一块漂亮的蓝染手帕。
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展示自己的扎染作品。
“每个小朋友做出来的手帕都是孤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王奕蓉曾跟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人张仕坤学习传统扎染技艺。在课堂上,她会给孩子们讲扎染的基本历史渊源和技法,介绍蓝染染液的来源。但在具体操作这一块,她鼓励孩子们遵循自己的想法,“我告诉他们,可以三角形构图,可以发散形,可以规则也可以不规则。玻璃球放进去要用橡皮筋扎,松紧不同、染色时间不同,出来的颜色都不一样。扎染有很多变幻莫测的东西,这是吸引孩子的地方,也是这门技艺吸引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