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大班额分班的智慧
纵观成功大班额分班的学校,他们还有一个做法值得借鉴:分出来的新班,班主任几乎全是毕业班的优秀老师。
去年的这个时候,吕丽丽每天是既忙碌又焦虑。“当时的四年级超额,4个班要分拆成5个班。刚有这个想法,还没有具体方案时,家长们就慌了。纷纷给我发短信、打电话,询问分班情况,大多数都希望孩子留在原班底。有些家长直接等在学校门口,希望能从我这里多了解些信息。”回忆起去年分班前的场景,吕丽丽仍记忆犹新。
她告诉记者,对新分出来的这个班,学校配了最强的师资,在各类活动中也有侧重性,让学生们尽快形成凝聚力,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同时,在班级评优、量化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也会优先让新班级胜出。一些学科老师讲公开课也会优先挑选新班级等。“这个班级果然不负众望,现在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彼此适应,班级向心力很强。一年中,没有一个家长提出异议,要求给孩子调班或换老师。”吕丽丽说。
今年,即将升五年级的学生也要再拆分一个班,有了去年的成功经验,吕丽丽现在很淡定。“我们今年还是会继续广泛征求家长、学生、老师的意见,根据这一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分班方案,在暑假期间完成分班。”吕丽丽说。
分班拒绝“全部洗牌” 中高年级不是“零基础”的一年级
山师附小分班没有经历“选择困难症”。“我们没有考虑‘全部洗牌’的方案,我们在分班上的另一个坚持是:必须尊重原有的班级,因为这不是新来的一年级‘零基础’,不能打散。”
刘其彬告诉记者,如果“强制”分班全部打散,会对已经形成的既有团队造成很大影响:给班主任造成不小的影响,本来班级特色、班风和班级凝聚力已经形成了,而且这个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的,会打击他们积极性,同时也给学校管理、家校管理造成一定麻烦。“我们再怎么焦虑,也不如身处其中的孩子焦虑。”吕丽丽告诉记者,分班最重要的考虑:学生的感受,有时恰恰会被忽略。“怎么分班,学生都是主体。去年分班前,我们特意在学生中做了调查,了解了很多学生对分班的想法和真实感受。4个班200多个学生,我几乎和每个孩子都聊过。”吕丽丽说,孩子们都很坦诚,有想分到新班级的,有想留在原班级的,这也对最终的分班方案有很大帮助。
吕丽丽表示,现在学校大班额问题多出现在中、高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像一、二年级刚入校的小孩,什么都不懂,也没有特别深厚的友谊。中、高段的学生已经建立了伙伴关系,有了很强的班级群体概念和团队凝聚意识。如果把全年级所有学生重新打乱抽签分班,看似方式对每个学生是最公平的,实则却会冲淡学生的伙伴关系,风险较高。
“建议今年要分班的学校,在分班过程中,除了考虑学习环境、师资等方面的因素,还要耐心了解学生的诉求,听听他们的心里话。”吕丽丽说。
闫勇告诉记者,去年5月,学校经过和家委会的反复研讨,最终制定了两套分班方案。“我们把两种方案分到当时每个三年级学生家长手中,让他们自己选择,同意实行哪种方案就在上面签字。哪种方案同意人数过半,就执行哪种。最后统计,有70%的家长同意保留基本班底,多出来的学生重新分配,于是我们就用了这种方案。”
不建议在毕业班分班 越早分班越好,给学生留缓冲期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班额”问题主要集中在暑假后新升的四五六年级。在一些学校今年的分班方案中,他们把新六年级的学生也考虑在内了,这在家长和学生中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我不建议在毕业班分班,去年我们就充分考虑了毕业班学生的特点,分了刚升上来的五年级;今年,同样是分新五年级。”刘其彬说。“学校当时讨论认为,如果在2017年省里规定的最后年限分班,这个年级就到了六年级毕业班的关键时期,此时分班,势必会对于处于毕业期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决定两年都是对新五年级进行分班,正好都避开毕业班。”
“孩子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就没有必要分开了,尤其是在小升初的关键阶段,光适应新环境和新同学去了,哪还有时间去学习啊?”刘其彬说。
师范路小学去年是在暑假放假前提前完成分班工作的。校长闫勇有这样的考虑:“放假前分完班,给学生留一段时间的接受过程和缓冲期,比开学前分完班让学生接着适应效果要好。而且越早分班,效果越好。”
山师附小五年级十三班是去年新分出来的班级,班主任程微微对于毕业班分班这种做法也不赞同。在孩子的最后一年再分班,这些孩子在没有感情的基础上就会很难融合在一块,也很难形成班级认同。”
五年级十一班也是新分出来的班级。班主任于英新告诉记者,良好的班风和班级凝聚力,是大家在集体活动中共同打造和形成的。“脱离了这个载体很难形成,可是到了六年级大家都忙着小升初,学习为重,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参加集体活动?”“一年的时间融合,真的太短了!本来六年级学生心态就不同,他们分离的情绪已经很严重了;可能还没熟悉过来就毕业了,他从心理上也不愿再接纳别人。最后一年了,他们更愿和熟悉的同学、朋友在一起,很难接纳外人。”于英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