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差 临终关怀病房在济南悄然退场
作者: 苏珊 李源来源:大众网
“使之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这是几年前,王志刚创办临终关怀病房时的信念。但在支撑5年之后,临终关怀病房“寿终正寝”。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临终关怀病房已在济南各大医院全部退场。
这几天,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罗点点与好友成立“临终不插管俱乐部”的消息,在网络和媒体上发酵传播,呼吁把选择死亡的权利交给本人。如何让生命有尊严地离开?临终关怀病房的模式不失为一个好选择。济南临终关怀病房落幕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除了院方经济的考量,患者家属不接受没有抢救的死亡也是原因之一。
临终病房里
18岁白血病小姑娘安然离去
1967年,英国桑德斯博士在伦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临终关怀机构——— 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医院,明确不以延长垂死者的寿命为宗旨,而以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让病人能够安详无痛苦地离开人世。
济南多家医院曾试水临终关怀病房。1999年,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最早启动了该项目,一直持续到2006年。2004年,时任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主任的王志刚,在医院创办了临终关怀病房,到2009年因其工作调动到现在的齐鲁医院麻醉科,项目也就随之告停。
“走进病房就像走进自己家一样。”虽已撤销多年,病房的样子至今还被王志刚牢记着:所有病房的设计都是家庭式的,床比一般病床要矮,方便病人上下。仅从挂满油画、花篮的走廊布置看,任何人都不会想到那是一间病房。
一个18岁的生命曾在临终病房中画下句点。那个叫小清的白血病小姑娘,长得很漂亮。住进临终关怀病房后虽然身体状况很差,但爱干净的她仍要求在护士的协助下每天坚持洗澡,并在洗完澡后往身上喷洒香水。直到小清离世,她衣着整洁,神情安详。按照她的意愿,当时病房里所有的医生护士都手拿着蜡烛为她送行。
经济效益差
临终关怀病房全部夭折
临终关怀病房,给了很多病人临终前最后的温馨呵护,但自身却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
在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和山大二院的临终关怀病房相继“夭折”后,2009年,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肿瘤科主任李岩申请成立有30张开放性床位的“宁养病房”,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同样在半年后关停。“让绝症病人在临终的日子里,忘记病痛和死亡的威胁,愉悦地走完最后的旅程,体面而有尊严地离去……”这是王志刚为临终病房所作的定义,它也是医学界公认的符合现代医学方向的一个好项目,但为何却屡屡受挫?
王志刚说,建立临终关怀病房主要是出于对晚期癌症患者的关爱,不可能为医院盈利,医院还要拿出资金给予补贴。“晚期癌症患者因为前期做治疗花了很多钱,大都面临经济困难,再加上已基本不需要治疗,也不需做检查,顶多是为了减少疼痛每天服用一些止痛的麻醉药品,所以这个病房不可能给医院带来经济效益。”
而在山大人文医学中心副主任曹永福看来,不把亲人送去临终关怀病房,而是选择不惜一切代价为病人施加无意义的治疗,很多时候也是迫于周围人的道义压力——— 孩子是否尽孝,家属是否尽到义务。可是,病人呢?
临终的人
应以舒适和尊严的方式离开
王志刚说,临终关怀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推广“生死教育”,帮助病人及其家属树立起正确的生死观。因为有些患者是恐惧死亡的,家属也不接受没有抢救的死亡,他们都需要专业的心理疏导。
“人们为什么惧怕死亡?因为我们日常接触的各种各样的死亡都是令人恐惧的。”王志刚说,临终关怀既包括必要的生理医护,更包括心理调整。如果生命已经不可挽留,那么最关键的就在于,如何减轻患者对死亡的恐惧。
曹永福则表示,每一个社会对待死亡有其不同的习惯和态度,然而人们一致赞同:临终的人,应该以舒适和尊严的方式度过他们最后的日子。人总有终老的一天,临终关怀也许是一项花钱但看不出成果的事业,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终,是检验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而不再是简单的传统美德问题。
虽然临终关怀病房已悄然退场,但王志刚目前仍奔走在为晚期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和技术指导的路上。事实上,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接受临终关怀,现今经常有病人家属请求王志刚到家庭病房中提供临终关怀服务。据济南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