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关小清河治理史的那些人那些事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杨仲春
攸关小清河治理史的那些人那些事
小清河汇省城济南百泉之水,领岱阴千山万壑之诸流,东流五百里,注入渤海莱州湾。自金齐王刘豫下令在华不注山麓刨下第一锹,浩浩近千年。许多历史人物为其安澜畅流,消除水患,正本清源,匡正历史,奉献了卓越的智慧与贡献,与其结下不解之缘。小清河的流光波影里,泛映着他们历史的名字。
[b]开挖小清河第一人[/b]
《齐乘》载:古泺水自华不注山东北入大清河,伪齐刘豫乃导之东行为小清河。《齐乘》,元代于钦纂修,是山东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
刘豫(1073——1146年)字彦游,景州阜城(今属河北)人。北宋元符中进士,宣和六年判国子监授河北提刑。金军南侵时,刘豫弃官避乱于仪真。南宋建炎二年任济南知府。同年冬,金军攻打济南,刘豫在金军的利诱下,反谋杀害了主张守城抗金的宋朝名将大刀关胜,投降金军,是《宋史》叛臣传中的重要人物。
南宋建炎三年,金兀术徙任刘豫知东平府,以刘豫儿子刘麟知济南府。黄河以南,使刘豫统辖管治。建炎四年,刘豫被金人立为“大齐”皇帝,建都大名。金立刘豫为齐王后,遂将宋朝的南京降为归德府,把淮宁、永昌、顺昌、兴仁府都降为州。让刘豫统治河南、陕西之地,配合金军攻宋。
刘豫在位主政期间,横征暴敛,口碑恶劣。然而,刘豫作为老济南知府,深知自齐以盐铁成就霸业以来,青州沿海盐业的巨大利益和济水故渠作为海盐内运通道的巨大价值。因此他老谋深算,为支持金对宋的南北战争和自身政权运行的巨大财政需求,做齐王后就下令征集数万民工修筑下泺堰,把岱阴泺水的丰富水资源导入济水故渠,开通了航运,为别于大清河,将济水故渠始称小清河,这在山东河流史上留下了影响深远的一笔。
[b]始开支脉沟第一人[/b]
唐澞(约1423——1488),字源洁,福建闽侯县尧沙村人,少年时耕作负薪,励志勤学。当地传说,唐澞18岁时,他老师向闽侯县瓜山官宦世家郑仲雍家推荐说:这孩子聪明非凡,日后必成大器,可以择为女婿。郑家听后不胜欣喜,婚议遂定。不想订姻之后,唐澞却多年未能考中,郑家遂产生了退婚的想法。女儿得知后却对父母说:穷又有什么不好呢?由于女儿态度鲜明,郑家遂不再提退婚之事。
唐澞24岁那年乡试魁中四名。翌年春,登进士第,授南京户科给事中。他遂奏请皇上恩准回乡完婚,然而不幸其父病逝,只得待到服丧期满后始才迎娶成婚。35岁时,他因弹劾户部失职,忤逆权贵而被锦衣卫课刑六载,几于濒死。40岁,他东山再起,升迁广东参议。丁继母忧后,改山东参政,分守青、登、莱三郡。
明代,小清河水患不断。成化九年,参政唐澞力请治理小清河。朝廷允准后,他遂利用青黄不接的时节,征饥民为民夫动工。他躬任其责,焦劳靡宁,拥节宵征,相视地形,令水工准高下,循刘豫时开挖的故道疏浚,皆复其旧,又多置闸所,水大则开闸分流,以杀其势。旱则闭闸,以利蓄水灌溉。自历城浚至堰头,入至乐安,使小清河畅通。自张秋浚至平阴之滑口,使大清河畅通。如此大小清河畅通,水循故道,退出邹平等县邑膏腴可耕之田数万顷,浚通水路五百里,人民皆大欢喜。于是青州的船可达济南,济南的船则直达张秋,东西转输的人们大称便利。因河运兴旺,志书载当时博兴居民半移今天之湾头店,滨河而居。可见,这次治理卓有成效。
唐澞治理小清河,从薛渡口开减河一道,自薛渡口滚水坝分小清河洪水入陈恺沟下泄。因此沟以支分古百脉水为目的,又称支脉沟。支脉沟由此成为小清河上游之水的一条分流通道。康熙五十八年,博兴界以西至军张口小清河堙塞,新城以上小清河水从军张口改支脉沟入海,直到光绪十七年盛宣怀大规模治理小清河,在长达170多年的时间里承担了小清河上游泄水的重大历史作用。支脉沟始名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
[b]奠定小清河近代格局[/b]
小清河地势南高北低,一面受水,每年山洪猝发势必浸淹北岸,明清两代高苑、博兴人民倍尝河患带来的灾难。支脉沟初开之时或因规制太小,流路过短,以后不见了踪迹。因此,开通支脉沟以渲泄小清河之水,为居南岸的新城(现桓台县)所坚决主张,为居北岸的高苑(现高青县)、博兴所竭力反对,以致终明一代, 支脉沟不复议开,小清河亦久废不治。
清康熙五十五年至五十八年对小清河有一次大规模治理,并提出一系列的治水方略和思想,这些治水方略和思想闪耀着一位县令的智慧和思想。时任博兴县令李元伟深谙小清河整个流域与博兴的利害关系,不讳邻邑历史积怨,正视河患现实,力排众议,主张:把七县千山万壑之水分为二道来解决,章丘、邹平、高苑及长山、新城迤西之水,聚于清沙泊,下开支脉沟至乐安燕儿口入海,解决来自西南洪水的出路以消除小清河北的水患。淄川、临淄及益都迤西,长山、新城迤东之水, 聚于麻大湖,下开田家口由预备河入淄河归海,解决来自东南洪水的出路以消除小清河南的水患。小清河居中仍为干流,以融汇南北之水,分解水势。他认为,上游既然不可与其争,莫若开支脉沟以防备军张道口之决口,开预备河以防备乌龙河堤之决口。与其每年疏筑聚讼纷纷,我们为什么不以被淹之地开挖一条河,以图一劳永逸之计呢?
李元伟的主张得到了山东巡抚李树德及济东道参政申大成的赞许,决议北开支脉沟,南辟预备河,构筑三河并行泄洪格局。
工程实施未浚六成,总理者济东道参政申大成被朝廷擢调贵州。关键时刻,李树德遂以七邑所未完成河工、军张口建闸事宜和预备河开挖工程全委以博兴县令李元伟总理督办。李元伟接委重任不敢自恤,奔走于烈日暴雨、星月风露之下,历两月而告成。是岁,七月大雨,孝妇、大清诸河横溢,独小清一河清晏无虞。这次小清河治理的思路和格局一直沿用至今。小清河治理之后,李元伟总结以往经验,上呈“河工并建闸善后事宜六则”,为巩固小清河治理成果和发挥长久效益提出了系统的管理原则和方略,已雏具现代河道管理思想的萌芽。
光绪十二年盛宣怀任登莱青道时,高苑博兴乐安洪灾频发。盛宣怀是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在小清河治理上有卓著成效,为历史所标记。光绪十五年,盛宣怀查勘受灾各县河道后,禀请山东巡抚张曜修浚小清河。他们采取劝捐助款,以工代赈的方式,高苑以东至海由盛宣怀负责,新城以西至玉符河口由张曜负责。
施工前,盛宣怀先委知县何景贤测量地势,以候选知府徐金绶、南绅候选训导严作霖总负其责。根据地势借洼行河,旧河不合者,则开新河,由母猪沟循小清河南经石村至博兴金家桥心,计140余里,并挑浚预备河30余里。工程未浚张曜猝死于黄河。新任山东巡抚福润又委盛宣怀接任挑浚上游小清河,由新城西,北穿高苑清沙泊、经长山、齐东、章丘、历城,至省城东北黄台桥,计150余里。全河一律深通,分段实施,历时三年,总计修浚400余里,用员绅百数十人,用夫数十万余名,耗70余万金,并全为募捐而来。至此断航170余年的小清河全线复航,船只可从羊角沟海口直达济南黄台桥。清代二百年间两次大规模治理,基本奠定了现代小清河的规模,小清河的航运也从此兴盛繁荣了近百年。
[b]郦道元、胡渭、黄仪的贡献[/b]
济水是中国古代四渎之一,下流经山东齐青入海,小清河为济水故道。1500年前,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时对济水有过详明的考订,尤其对历城以东济水的流路考订十分详实,详明城邑、故址、诸山、河流、湖泊、泉水及祠庙达七十余处,每座故城、遗址的历史渊缘,历史典故等等都有详尽的解释和出处,如著名的公会齐候于泺、鞍之战、舜耕历山、耿弇战张步、齐桓公过谭、胡公徙薄姑、齐景公与晏子遄台论和同等,其考订之济水流经流向,与现代小清河的流经大致相同。郦道元父郦范做过青州刺史。郦道元随父在青州居住多年,其途经济水,或漂舟往来青齐与中原之间的亲身经历,确立了他对济水流路考订的历史可信度和权威性。
明清以来,志家皆沿《齐乘》其说:即以大清河为古济水,小清河为刘豫所创。唯清地学专家黄仪独出己见,他以《水经注》、《元和志》、《寰宇记》三大地理名著考之,发现济水居最南,漯水居其中,河水即黄河居最北。由此,他得出结论:今者,小清河所经,自历城以东,如章丘、邹平、长山、新城、高苑、博兴、乐安诸县,皆济水所行;而大清河所经,自历城以上至东阿,皆济水故道;而自历城东北,如济阳、齐东、青城诸县,则皆古漯水所行;蒲台以北则故河水(黄河)所经。因为宋时,黄河曾行漯渎,及黄河退去,则大清兼行河、漯二渎;其小清所行断为济水故道。此说,深得清代大地理学家胡渭的赞同,胡渭在《禹贡锥指》一书中指出:此论,足正三百余年积传之谬。胡渭最终以黄仪之卓识而使小清河回归为郦道元《水经注》所考定济水故道。自此以后,近代山东通志、民国水利专家、现代辞书均采此说。特别建国后举全国各部门精英专家之力编纂的现代大型辞书《辞海》,其济水条基本原义采用了黄仪、胡渭之结论。
胡渭,浙江德清人。清康熙三十六年,撰《禹贡锥指》20卷。此外还著有《易图明辩》、《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四十四年,康熙南巡,御书“耆年笃学”4字赐之。黄仪,字子鸿,精舆地之学。清地学专家阎若璩曾叹其地学之卓识曰:“郦道元千古后一知己也!”清代徐乾学奉皇命修大清一统志,黄仪与阎若璩、胡渭、顾祖禹任分纂,皆地学专家。黄仪又订正晋书地理志。兼工诗词,著有纫兰集。以上看出,郦道元、胡渭、黄仪对于小清河的人文历史和地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