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残联主席:张海迪(人物介绍)
来源:新华社
人物简介张海迪,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1983年3月7日,团中央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并作出向她学习的决定。
女,汉族,1955年9月出生,山东济南人,198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9月参加工作,吉林大学哲学系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
历任山东莘县城关医院医生、广播局无线电修理工,济南市文联创作室创作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创作室创作员,中国残联第一、二、三届主席团委员,第三届肢残人协会主席,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第四届主席团副主席,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青联副主席,省残联主席团副主席。2008年11月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11月13日,邓朴方、张海迪在闭幕式主席台上。当日,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大会选举邓朴方为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名誉主席,张海迪为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张海迪当选为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3日选举邓朴方为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名誉主席,张海迪为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访张海迪:绝不辜负8300万残疾人重托
新华网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谭浩、李菲)11月12日,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选举张海迪为新一届主席团主席,并聘请第四届主席团主席邓朴方担任中国残联名誉主席。在张海迪主席履新之际,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张海迪当选残联主席的榜样意义
说起张海迪,想必35岁以上的人都不会陌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张海迪曾经是享誉全国的自强不息重大先进典型,也是残疾人中的杰出代表,她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当代青年人,而且由于她的卓越贡献,对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张海迪告诉我们:成功不是“中彩票”
11月13日,张海迪当选新一届中国残联主席。消息传出,许多网友在“海迪博客”上留言祝贺:“海迪姐姐,我为你今天的成功而落泪”;“我是听着你的故事长大的,你是我永远的榜样和动力”……留言中,“感动”、“激励”、“偶像”等字眼出现的频率极高。
英雄张海迪:挑战残酷的命运
1955年9月,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她的小名。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童年时许多生活场景,她都清晰记得,独独不知道腿是怎么活动的,人走路时的感觉是怎样的。>详细
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的光荣称号,并作出向她学习的决定。图为张海迪在大会上发言。新华社发
儿时的张海迪
张海迪父亲:女儿的读书人生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家在莘县城里住,那时海迪还未得到就业。我们常为此发愁。但海迪没有自暴自弃,她从不肯浪费点滴时间,读一本书累了,就换另一本。她说,读书是为了给自己一生的创业打下良好基础,以免书到用时方恨少。
同事眼中的海迪大姐:始终关残疾事业发展
13日,张海迪当选为第五届中国残联主席。提起这位济南老乡,几乎所有跟她接触过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位亲切的大姐,脸上永远留着灿烂的笑容,似乎永远在鼓励着别人,而对于残疾事业,她却始终挂在心上。
童大焕:张海迪向残联主席的角色转换
张海迪的当选,让许多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青春期的人们重新忆起“海迪精神”,忆起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她的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不仅激励着残疾朋友,更激励了整整一代中国青年,成为平民奋斗的典型和许多人的“精神偶像”。
网友:张海迪当选残联主席,实至名归
不论张海迪以前担任过什么样的职位,但从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和人格魅力等,丑人认为张海迪当选为残联主席,名至实归。
张海迪委员的心愿
2005年,海迪又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帮助她实现心愿成为记者的一件心事。从3月2日至7日,六天预约了三次,海迪要么开会、忙议案,要么接受采访,就连晚上也抽不出时间。中午,海迪突然来电,听得出声音十分憔悴。她抱歉地说:“弟弟,我刚刚逃出来,那么多记者朋友们采访我,要合影,我不能拒绝,他们也是工作,我要争取配合,可实在是太累了,我都快拼命了。”记者建议她注意身体,请半天假,抽空到王府井转转。
张海迪:残奥会对志愿者服务的要求非常高
2007年3月10日下午,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张海迪与其他几位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代表、委员,利用休会时间来到北京奥运大厦,感受奥运大厦的无障碍设施,体验奥运会前期志愿者为他们提供的志愿服务,并为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献计献策。张海迪表示,北京2008年残奥会对北京市的无障碍建设要求和志愿者的服务要求是非常高的,志愿者需要用爱心、耐心去体会服务细节,才能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专业、温馨的服务。
东方之子作家张海迪
张海迪的文学创作之路是从1983年开始的,至今出版了《轮椅上的梦》、《生命的追问》等十多部文学作品。其中长篇小说《绝顶》是张海迪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书中描绘了梅里雪山的奇雄壮美和登山队员直面生死的气概,而这些对于坐在轮椅上的张海迪来说都是无法亲历的。
张海迪:我绝不会写自传
很早以前就有人说我的作品《轮椅上的梦》是我的“自传体小说”,其实那是一个误会。如果真是老了要留下回忆给后人,我认为作为口头传述就够了,才四十多岁就把自己的生活抖搂出来,我不希望这样做。这些年不知有多少人找过我,说要我写或者他们替我写自传,我全都拒绝了。
《天长地久》:张海迪的精神游走
继长篇小说《绝顶》之后,女作家张海迪又推出了她最新的长篇小说《天长地久》。该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天长地久》涉及了天文学、河流学、动物学、雕塑、航天等诸多领域,范围之广让人惊叹。张海迪以丰富的艺术想像力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象,并揭示了人物内心的焦灼与困惑。张海迪说:“这次创作是我的精神游走。如果说我的主人公有太多的困惑,这正是我对生命的不解和思索。如果说我的主人公在不懈地追寻,这也是我在文学长河里漂泊的所思所想。”
张海迪小说《绝顶》反响强烈:又一次艰难攀登
张海迪新近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于今年4月份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该书到底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社会各界又给予了怎样的评价?记者在《绝顶》研讨会上见到了张海迪。
张海迪:没有比不能写作更痛苦的事
“我希望躯体倒下时,思想的灵魂还在风中伫立。写完这部书的时候,我忽然感到一丝快慰,在无边的宇宙间我留下了这部书,这些文字会让我永远与太阳相伴,天长地久……”张海迪在她的最新长篇小说《天长地久》中写下这样一段话。近5年的时间,她战胜病痛的折磨,几易其稿,最终完成了这部30多万字的小说,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昨天,身在德国的张海迪通过电子邮件接受了南京日报记者的采访。
海迪自述
张海迪:作为一个女性,我觉得我尤其勇敢
张海迪:我觉得我自己真的是一个好人。作为一个女性,我觉得我尤其勇敢。
张海迪:爱干家务,梦想开个咖啡馆
我有平凡的人生,也过着平凡的生活。我从小爱管家务,十几岁的时候,母亲就把家里每个月的生活费交给我,我会节约每一分钱。我也喜欢收拾家,洗衣服,干所有能干的活。一直到现在我依然愿意做家务。在德国生活的一年间,我也经常做菜做饭,刷盘子刷碗。我做的水煮肉片、胡萝卜炖牛肉、麻婆豆腐,德国朋友也说好吃呢。在家里只要有时间我就不闲着,我喜欢织了毛衣送朋友,我只是设计,然后去买线,再找织毛衣的师傅。我也喜欢画画,家里画架颜料一大堆。我家里的布置几乎都体现了我的意愿,干净整洁,简单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