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天桥制锦市街道开展系列民生工程暖民心
作者 张素芬
1月4日晚9点,从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制锦市街道铜后社区内传来的一阵鞭炮声、鼓掌声和欢笑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当晚,该社区的集中供暖工程正式通水调温。20多名居民不知从哪得知的消息,不约而同地来到社区换热站,在热水冲进管道的刹那,使劲鼓掌叫好……
近年来,老旧居民楼的供暖工程一直是市委、市政府关心的问题,天桥区更是紧抓不放,协力推动制锦市街道的供暖工程。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目前,该街道近3000户居民家中全部通上暖气,成为全市开放式老城区实现辖区全部供暖鲜有的成功案例之一。同时,街道去年启动的大明湖及护城河水质保护、周公祠街仿古街改造、三圣街社区群众文化阵地建设等民生工程,让群众生活得更有面子。
群众冷暖牵动全区上下
制锦市街道虽地处市中心地带,但仍有近3000户居民家中没通上暖气,而这些居民大部分是企业退休职工、下岗职工和独居老人,冬天取暖问题给他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困扰。了解到这些情况,2012年,天桥区成立领导班子,指派区建委负责协调区内和街道两级工作,解决供暖问题。
除了给予人力支持外,天桥区还投资400万元,争取到2014年全市外墙保温指标中的20万平方米,对该街道的居民楼进行节能改造,实施外墙保温。制锦市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峰介绍,这是区主要领导亲自参与申请才争取到的指标,把供暖工程往前推动了一大步。
制锦市街道专门抽调20余人,成立供暖工作小组。从住户资料的收集录入,到换热站选址,再到与驻地企业、居民协调管道铺设问题等,供热工程的每个环节中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目前,该街道近3000户居民家中已全部供上暖,他们将度过一个温暖的春节。
18摄氏度来之不易
过去30多年,制锦市铜后社区居民吕海东,冬天烧过蜂窝煤,用过电暖炉,家里温度从没超过10摄氏度。1月5日,刚供上暖一天,家里温度竟达到18摄氏度,这温度暖到他心坎里。可作为暖气工程义务监督员的他,深知这18摄氏度来之不易。
制锦市街道总占地面积108万平方米,拥有常住人口2.6万人,200栋居民楼把街道空间塞得满满当当。但就是这样,却需要在街道内建起3处换热站,才能满足辖区20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需求,这给原本就寸土寸金的街道增加了供暖难度。
换热站建在企业驻地,无形中会增加运营成本;建在居民楼附近,则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尽管有顾虑,但驻地企业和辖区居民仍然表示支持,换热站选址最终敲定。“我们非常感谢鲁丰纸业公司和换热站附近的居民,是他们发扬奉献精神,为换热站腾出了地儿。”制锦市街道原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孟明说。
“深夜11点,街道工作人员才从居民家中离开。”这是近两年制锦市街道内经常发生的一幕。在管道铺设、外墙保温签字确认等环节中,街道遇到了另外的难题:由于担心工程安全、质量问题,部分居民拒绝管道从自家穿过。街道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一直坚持按家按户做思想工作。“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要将心比心,得让居民吃下定心丸。”张峰说,这是他们总结出的“工作经”。
济南热电有限公司的王家栋,负责制锦市街道供暖项目的施工。从去年8月到现在,他没有休息过一天,其他10余名同事,和他一样过着“白加黑、五加二”的日子。“他们真是辛苦了,我们还要感谢供水供电公司,破常规、开绿灯,推进这项工程。”张峰说。
让群众生活得“倍有面子”
供暖工程是群众生活的“里子”,它让群众的生活变得更舒适、幸福。制锦市街道为民服务的脚步并未止步于此。去年,该街道同时启动了大明湖及护城河水质保护工程、周公祠街仿古街改造工程、三圣街社区群众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和铜元局后街文化精品街工程等,改善了居住环境,让群众生活得更有“面子”。
去年,周公祠街仿古街改造和三圣街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完工,目前已成为该街道一张崭新的“名片”。走在三圣街上,记者看到其一侧是洁净且富含文化气息的墙体,另一侧则是统一仿古建筑风格的门头房。项目负责人介绍,制锦市街道还在三圣街上增设10余个展示橱窗,定期征集、展示社区书画爱好者及青少年优秀书画作品,形成一条亲民精品文化街巷。同时,铜元局后街文化精品街工程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中,其南北段、铜元局前街改造工程也将于明年陆续开工。届时,天桥区将增添一幅崭新的、独具特色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