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博物馆梦”,助力济南打造“博物馆城”
济南时报 作者:周全
济南民间有哪些优秀的藏品?有哪些具备条件的“新”博物馆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向市民露出真容?日前,本报推出了“济南建设百座博物馆”系列报道,并通过热线、邮箱向市民征集相关线索和创意、建议。连日来,市民不断给本报打来电话、发来邮件,有的希望向读者展示珍藏多年的特色藏品,有的则非常认真地为济南建设百座民间博物馆提供自己的真知灼见。下面,我们从征集线索中选出三位市民的“博物馆梦”,希望他们的梦想尽快照进现实,同时结合更多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希望文化古城济南向“博物馆城”迈进得更快一些。
有藏品缺场地,2000多种工艺鞋,想办专题展在本报开通“建设百座博物馆”征集电话82886106的第一天,就有一位刘先生打来电话:“我认识一位王老师,她收藏了2000多种工艺鞋,厉害吧?这可以办个小型博物馆了吧,你们赶紧去看看吧!”记者打通了王雪琴女士的电话,她很痛快地约好记者于第二天到她家中见面。“你们慢慢看,这些都是我30多年来收藏的鞋子,有真正能穿的鞋,也有工艺鞋,一共有2000多种。”记者走进王雪琴女士的收藏室看到,王女士的藏品摆满了两个相邻房间的柜子和博古架,连茶几和地板上也有。一个一人多高的博古架上,摆了四五层各式各样的工艺鞋;柜子的一层层抽屉里,则是不同年代、不同主题分别摆放的“小鞋”。从材质上分,这些鞋子有皮革、树脂、水晶、玻璃、石头、银、铜、玉、布匹、茅草等种类;从来源上分,有王女士游历全国各地淘到的特色鞋,也有她从欧洲各国工艺品店买到的“洋鞋”;从大小上比较,最大的一只铜鞋约有 40厘米长、60厘米高,最小的一双则仅有耳坠大小。
王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是山东省收藏协会的理事,收藏各种鞋已有 30多年的历史,十年前,她带着这些鞋参加过省收藏协会在大观园举办的民俗展览;去年,则应邀到昆山参加第十届中华鞋履藏品展。“我喜欢收藏鞋,和我父亲干了一辈子鞋匠有关。我父亲是河北景县人,我爷爷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新中国成立前都在天津学做皮鞋,我的堂叔、堂伯和父亲,都有在天津当学徒的经历,后来父亲到了济南最早的皮鞋厂当鞋匠。从小,我
在家里就听惯了锤子的敲打声,这么多年了,虽然鞋都变成流水线生产了,但我还是喜欢古老的手艺。”听说济南市要大力建设百座民间博物馆,王女士很兴奋:“每一双鞋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经济条件,我觉得它们是鲜活的,它们的每个面都体现着设计家的激情和古老的文化底蕴。这些年来我一直希望能弘扬和传承鞋文化,不管是在省博、市博还是哪个新建设的博物馆,我都希望去办个专题展,我还可以拿出时间来给参观者讲解关于鞋的文化。”有场地缺藏品,酝酿建山东农耕博物馆
做农产品加工、销售生意的省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中心总经理张广军,心中则有一个酝酿多年的建设农耕文化博物馆的想法。就在6月6日,他向有关部门提交了一份《关于建设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建议》。一看到本报关于“济南5年内建设百座博物馆”的报道,他就热情地打来电话:“有人是有藏品缺场地,我这里是有场地缺藏品啊,希望通过你们的报纸呼吁一下,谁手里或者老家有农耕用具,或有体现山东农耕文化的文史资料,可以和我合作,咱们一块建一个山东农耕文化博物馆!”记者在八一立交桥附近的省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中心看到,一楼是产品展销中心,陈列着东阿阿胶、平阴玫瑰、龙山小米等“全省各地农产品”,面积为1000平方米左右的二楼目前则空置着。张先生说,自己有建山东农耕博物馆的意向,是出于这么几点考虑:“首先,‘舜耕历山’是中国农业发端的标志,是济南乃至山东的传统文化,但城里人对农耕文化了解得很少;其次,现在在农村还有很多农耕具在使用或保留着,如磨盘、捣臼、织机等等,它们见证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再有,我考察过,山东省内还没有类似的博物馆。我希望通过图片、实物等等,展示山东农耕文化的变迁。”
有创意有梦想,希望山东面塑能进博物馆
“我建议能把济南的‘非遗’民间艺术,如鲁绣、剪纸、面塑等等聚到一起,单独做一个陈列馆。”接到梁长乐打来的电 “我建议能把济南的‘非遗’民间艺术,如鲁绣、剪纸、面塑等等聚到一起,单独做一个陈列馆。”接到梁长乐打来的电话时,记者以为他是一位中年人,一问才知道,这是一位“90后”少年,但他学做面塑已经有17年的历史了。而到了梁长乐家中,记者更是吃惊:他的博古架上摆放了几十件自己制作的面塑作品:细节精致的千手观音、跃马奔驰的《三国》武将、眉眼细致的金陵十二钗,甚至有在核桃内捏制的微型面塑。
梁长乐告诉记者,自己5岁起学习少儿面塑,在2007年高三那年,他拜吴亮先生为师,而吴亮先生是著名面塑艺术家、我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晓铮先生的徒弟。拜师后,他的技艺成长很快,摆脱了传统的“举签式”面塑手法,并于2011年6月参加了济南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技能大赛,一下子就获得了金奖。那一次,他做了一件威风凛凛的“拔剑钟馗”面塑。身为“90后”,梁长乐认为多数同龄人喜欢的电脑游戏、美国大片等都“没有意义,纯属浪费时间”,他感兴趣的唯有面塑。“我对佛教知识不了解,为了做一尊千手观音,我查阅了很多书籍资料,得知有14只胳膊以上的观音才能叫千手观音,就决定做一尊14只胳膊的千手观音。”每天捏2-3小时,用了一个星期,梁长乐终于完成了这件迄今为止他最满意的作品。在采访中,梁长乐一再表示,面塑艺术发源于山东,不仅应该通过“非遗”陈列馆向更多的市民、游客展示,还应该通过更多的切磋、交流,使之发扬光大下去。
建设百座博物馆市民热心提建议建设百座博物馆的意义,不仅是政府的一纸倡议书,更代表着市民的文化诉求。在电话和邮件中,很多市民都对济南博物馆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将正谊中学楼改建成济南教育博物馆市民王先生认为,目前国内已经有城市在建设“博物馆城”,“建议济南把品种类似的资源整合起来,一方面便于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集中优势。”市民聂群提议:“大明湖边上建于1918年的正谊中学是济南规模最大、推行现代教育最早的私立中学,为鞠思敏所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改为济南市十七中学、艺术学校,现只保留一座白色、二层的教学楼,在大明湖公园内。建议将其原址保护,建成济南市教育博物馆,弥补济南教育历史的空缺,同时增强大明湖的文化气氛。”
济南市博物馆太小太旧应改建
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老人说:“济南应该有个‘领军’的市级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太小太旧了,还不及一些县里的博物馆。毕竟,一个博物馆代表一个城市的门面,相比起那些正在建设的演出场所,建设新的济南市博物馆更应该提上日程。”
政府应制定“细则”引导良性发展
在众多的热心市民中,民间收藏爱好者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他们对建设博物馆带来的安全隐患也尤为重视。历城区的王先生表示,他和几位爱好收藏的朋友对建设民间博物馆十分感兴趣,但是通过商讨也发现了一些目前不太成熟的地方,“比如,建博物馆以后是否收门票,应该收多少钱?如果出现偷盗事故,这个责任是完全由我们自行承担么?我认为政府应该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类似《民间博物馆细则》的法律法规,这样有利于民间博物馆的良性发展。”
市民胡先生在电话中表示,“希望政府对摸底名单上新建的博物馆多加关注,特别是能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 (记者周全 实习生任晓斐)
济南又添一免费开放博物馆
市档案馆馆藏珍品陈列馆昨揭牌
时报讯 (记者张彤)就在本报近期连续报道济南今后五年将建百座免费博物馆之时,昨日,又有一家免费开放的博物馆——— 济南市档案馆馆藏珍品陈列馆揭牌。此展览为长期性展览,将有计划地组织市直机关党员干部群众和学生免费参观。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和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市档案馆精心建设了馆藏档案珍品陈列馆,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馆内展览以“回顾济南历史,展示泉城巨变”为主题,以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依托,精选图片档案300余幅、实物档案70余件和部分多媒体影像资料,形象直观地反映了济南100多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建设、人民生活以及社会习俗等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