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第三次文物普查已基本完成 新发现文物近千处
济南日报 作者:陈炜敏
济南市同步实施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从2007年9月30日开始,至2011年12月结束,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制定普查实施方案,组织培训和试点;第二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开展野外实地调查工作;第三个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资料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结果。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范要求,最终形成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各项成果。例如建立不可移动文物编码系统、分布电子地图系统、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文物档案、文物名录等。在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前,记者从市文物部门获悉,目前我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已基本完成。经过各级文物普查领导办公室及所有普查队员的共同努力,在野外实地调查中全市共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近1000处,复查不可移动文物600余处,登录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现在文物部门工作人员正在对这些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其详细结果有待于权威部门不日发布。
重点为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特别重视20世纪文化遗产
第三次文物普查在全面调查、登录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上,以全面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特别重视20世纪文化遗产的调查与发现,例如,具有典型价值的近代工业建筑、金融商贸建筑、文化教育建筑、医疗卫生建筑、水利设施、林业设施、交通道路设施、军事设施等行业性质文化遗产,以及各种风格、流派、形式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等。在2009年至2010年,为期两年的野外实地调查阶段,普查队员们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家庭困难,住在简陋的房间内,吃着单调的伙食,热情高涨地投入到野外调查中。每天奔波在田野、山间、村庄,走访当地群众,采集信息,锤拓碑刻,绘制草图;夜晚,队员们利用有限的时间,整理着资料、填表、绘图、建立电子档案,一天平均工作工作12个小时,虽身心疲劳,却享受着收获的快乐。冬季,野外气温往往只有零下10度左右,普查队员们冒着大雪奔走在田间乡野,头上、身上落满雪花,鞋袜、裤腿全部被雨雪打湿。夏天,骄阳似火,在户外站一会儿就是汗流浃背,普查队员们挥汗如雨,皮肤晒得黝黑,不懈怠任何工作。
村委会与村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感动激励着普查队员们
普查队所到之处,均受到当地村委会的热烈欢迎。当地村委会、村民不仅积极配合当地政府、文化站长召开座谈会、提供文物线索,还主动派人带领普查队员到偏远的文物点去实地调查,有的村委会还主动给文物部门写信,要求派普查队去。他们的纯朴、善良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感动、激励着文物普查队员们,理解与支持、辛苦与收获成为文物普查队伍们不竭的动力。在章丘市文祖镇黄露泉村,队员们听说村南山上有座石砌的古房子,重要的是石房正门两侧有一副到现在都没人能释读的石刻对联,几个体力好的队员决定天黑前去一探究竟。听说普查队员们要进山,正在附近抽水浇地的一位李姓村民担心绕路太远,下山迷路,于是主动放下手中的农活,带队员们到离村庄很远的山上去做了各种测量与调查。在历城区彩石镇、在章丘龙山,队员们每每被这些村民的热心感动。
文物保护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全社会应共同投入保护之中
为期5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一大批不可移动文物的发现与登录,再次印证了济南9000年人类文明史和4600年建城史的文化发展轨迹及其灿烂与辉煌,它们将为济南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但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也不无遗憾地表示,自然损毁、人为原因及城市建设等因素,对一些文物造成了损失。如何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展示它们的文化生命力,已是一个新的挑战与机遇。这位负责人表示,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不断加大保护力度,更需要广大民众的理解、参与和支持,需要媒体的广泛呼吁与宣传,只有全社会共同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才能形成强大的社会意志,才能使这些宝贵的文物资源远流长。
“三普”部分重要新发现
(2007.9——— 2011.12)
古遗址
杲家庄遗址
杲家庄遗址位于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杲家庄村以北,山城村以南,西临武原河故道。该遗址东到山城村至杲家庄的公路以东100米处,东北角延伸至山城村东南约50米,西至武原河支流东岸,南至距杲家庄村北100米处,北至山城村南端东西延长线。东西最长处约600米,南北最宽处约300米,总面积约为13.5万平方米。采集遗物有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以及汉代各时期的陶片,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
古墓葬
乔学诗墓、太甲陵
乔学诗墓位于平阴县东阿镇小屯村西邿邑故城山之阳,是现存保存比较完整的明代墓葬。经市考古所勘探,该墓葬保存比较完整,主要有部分石牌坊构件、神道、石像生、望天吼、华表,墓碑,坟冢等。墓主乔学诗为明万历年间较有作为的官吏,曾先后任两广布政使及山西布政使。保存较好,为新发现。
太甲陵位于历城区仲宫镇仲南村东南太甲山峰顶康王顶上,现存墓葬封土直径约15米,高约1米,封土上有早年盗扰痕迹,封土及周围生长柏树。墓葬附近可见零星灰砖碎块。太甲陵传说为商王太甲之墓,因太甲之子非常执拗,做事常违背父亲意志,太甲欲死后葬于山下,因此临终前嘱其子将其葬于山巅,其子感于自己在父亲生前违拗成性,为达成父亲遗愿,遂葬太甲于山巅。此后,该山因此得名太甲山,主峰被称为康王顶(商王之讹音)。乾隆《历城县志》等志书载有太甲陵及考辨文章。太甲陵为本次文物普查新发现,具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
古建筑
杜氏民居、南崖村古村落
杜氏民居位于历城区柳埠镇岳阳村中北部,坐北面南,占地面积233.7平方米,为清末民居建筑。正屋为两层石砌小楼,保存较为完好;东西厢房左右对称,现西厢房已坍塌,东厢房被改建;南有厢房及门楼,现顶已塌陷。民居正屋为二层平顶石砌楼房,是一处具有较强防御功能的清代民居。楼房通体主要用当地产山石、青砖构筑,少数地方使用木材。民居极为简洁牢固,面阔三间,中间为大门,两侧拱券门窗结构对称。且门窗都较为狭窄,没有雕饰,古朴而敦实。杜氏民居为一组防御性能极强的民居建筑,反映了清末至民国时期济南南部山区的大户人家据宅自保的历史事实,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
南崖村古村落位于平阴县洪范池镇的最南端,东依大寨山省级森林公园,西靠云翠山省级森林公园,三面青山环绕,泉水四季长流,风景秀丽。南崖村历史悠久,春秋时期的古扈国遗址位于其西北部,因此该村又称东扈峪村。据史料记载宋代已有此村,村内现保存有三条古街巷、2000多间明末清初建筑,主要集中在村西部的万家街、高家街、崔家街三条街道和10余条胡同中,有文昌阁、城门、立交古桥、高家祠堂、围子门、高家老院、辛家大院、关帝庙、万家老院、佛爷庙、古井、土楼、石板路等。民居房屋多以石头为框架,以黄土夯成,白灰沙石房顶,是鲁西南灰顶黄土房的典型代表。村内祠庙、楼阁、古桥、古井、泉水、民居等分布规则,排水沟、桥梁等公用设施与私家建筑互不干扰和谐相处,反映出建设者对村子整体的把握和对实用的追求。
渔张影壁位于章丘市绣惠镇渔张村东,坐东面西,保存完好。影壁为折尺形,中间一段长555厘米、宽100厘米,上中部刻有“渔张庄”三字,三字左刻“射斗”右刻“文光”,“渔张庄”下刻有“福禄寿”三字,“禄”字中雕有梅花鹿,两旁饰菱形格纹饰。左右二段各长150厘米、厚100厘米,影壁总长812厘米,据村民讲,此影壁有百余年历史,是为抵挡绣江河水而建。渔张影壁保存完整,影壁上字、画雕刻保存较好,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石窟寺及碑刻
邢亭山敕命碑
邢亭山敕命碑位于章丘市曹范镇邢亭山村北200米水口厂西,通高3.45米。碑帽上雕刻两龙、雄劲有威。帽高1.05米、宽0.91米、厚0.40米。碑身高2米、宽0.87米、厚0.34米。在碑帽下部有“敕命”二字。碑身刻字规整,具有柳体风韵,文字内容大意是皇帝表彰邢玳之父邢都郮、母亲李氏、继母赵氏教子有方,授予邢都郮为文林郎之职,母亲、继母授奖的文告。邢亭山敕命碑保存非常完整,碑帽、碑体、碑座都基本完好,这在我市境内现存的碑刻中已很少见,此碑为雍正十三年,年代久远,碑文清晰,为研究章丘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东风电灌站水利工程、红旗牌坊、王尔茂水闸
东风电灌站水利工程杲家庄村北100米处,北至山城村南端东西延长线。东西最长处约600米,南北最宽处约300米,总面积约为13.5万平方米。采集遗物有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以及汉代各时期的陶片,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
古墓葬
乔学诗墓、太甲陵
乔学诗墓位于平阴县东阿镇小屯村西邿邑故城山之阳,是现存保存比较完整的明代墓葬。经市考古所勘探,该墓葬保存比较完整,主要有部分石牌坊构件、神道、石像生、望天吼、华表,墓碑,坟冢等。墓主乔学诗为明万历年间较有作为的官吏,曾先后任两广布政使及山西布政使。保存较好,为新发现。
太甲陵位于历城区仲宫镇仲南村东南太甲山峰顶康王顶上,现存墓葬封土直径约15米,高约1米,封土上有早年盗扰痕迹,封土及周围生长柏树。墓葬附近可见零星灰砖碎块。太甲陵传说为商王太甲之墓,因太甲之子非常执拗,做事常违背父亲意志,太甲欲死后葬于山下,因此临终前嘱其子将其葬于山巅,其子感于自己在父亲生前违拗成性,为达成父亲遗愿,遂葬太甲于山巅。此后,该山因此得名太甲山,主峰被称为康王顶(商王之讹音)。乾隆《历城县志》等志书载有太甲陵及考辨文章。太甲陵为本次文物普查新发现,具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
古建筑
杜氏民居、南崖村古村落
杜氏民居位于历城区柳埠镇岳阳村中北部,坐北面南,占地面积233.7平方米,为清末民居建筑。正屋为两层石砌小楼,保存较为完好;东西厢房左右对称,现西厢房已坍塌,东厢房被改建;南有厢房及门楼,现顶已塌陷。民居正屋为二层平顶石砌楼房,是一处具有较强防御功能的清代民居。楼房通体主要用当地产山石、青砖构筑,少数地方使用木材。民居极为简洁牢固,面阔三间,中间为大门,两侧拱券门窗结构对称。且门窗都较为狭窄,没有雕饰,古朴而敦实。杜氏民居为一组防御性能极强的民居建筑,反映了清末至民国时期济南南部山区的大户人家据宅自保的历史事实,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
南崖村古村落位于平阴县洪范池镇的最南端,东依大寨山省级森林公园,西靠云翠山省级森林公园,三面青山环绕,泉水四季长流,风景秀丽。南崖村历史悠久,春秋时期的古扈国遗址位于其西北部,因此该村又称东扈峪村。据史料记载宋代已有此村,村内现保存有三条古街巷、2000多间明末清初建筑,主要集中在村西部的万家街、高家街、崔家街三条街道和10余条胡同中,有文昌阁、城门、立交古桥、高家祠堂、围子门、高家老院、辛家大院、关帝庙、万家老院、佛爷庙、古井、土楼、石板路等。民居房屋多以石头为框架,以黄土夯成,白灰沙石房顶,是鲁西南灰顶黄土房的典型代表。村内祠庙、楼阁、古桥、古井、泉水、民居等分布规则,排水沟、桥梁等公用设施与私家建筑互不干扰和谐相处,反映出建设者对村子整体的把握和对实用的追求。
渔张影壁位于章丘市绣惠镇渔张村东,坐东面西,保存完好。影壁为折尺形,中间一段长555厘米、宽100厘米,上中部刻有“渔张庄”三字,三字左刻“射斗”右刻“文光”,“渔张庄”下刻有“福禄寿”三字,“禄”字中雕有梅花鹿,两旁饰菱形格纹饰。左右二段各长150厘米、厚100厘米,影壁总长812厘米,据村民讲,此影壁有百余年历史,是为抵挡绣江河水而建。渔张影壁保存完整,影壁上字、画雕刻保存较好,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石窟寺及碑刻
邢亭山敕命碑
邢亭山敕命碑位于章丘市曹范镇邢亭山村北200米水口厂西,通高3.45米。碑帽上雕刻两龙、雄劲有威。帽高1.05米、宽0.91米、厚0.40米。碑身高2米、宽0.87米、厚0.34米。在碑帽下部有“敕命”二字。碑身刻字规整,具有柳体风韵,文字内容大意是皇帝表彰邢玳之父邢都郮、母亲李氏、继母赵氏教子有方,授予邢都郮为文林郎之职,母亲、继母授奖的文告。邢亭山敕命碑保存非常完整,碑帽、碑体、碑座都基本完好,这在我市境内现存的碑刻中已很少见,此碑为雍正十三年,年代久远,碑文清晰,为研究章丘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东风电灌站水利工程、红旗牌坊、王尔茂水闸
东风电灌站水利工程区、广场开展活动展示我市非遗保护成果。市非遗中心组织济南皮影戏进校园开展传习活动,使学生们在每期两个月的学习时间中掌握了影人的雕刻、上色、作钎以及表演等步骤,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欢迎。市非遗中心专门制作了“济南市非遗图片展”宣传展板,先后走进山东大学、山东工会干部管理学院、长清区等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泉城非遗的艺术魅力。
第四批市级非遗部分申报项目
终军故里的传说(民间传说)
仲宫镇古称终翁聚,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镇,是汉代为国请缨的使臣终军的故里。终军(公元前140年-前112年),字子云,是西汉著名政治家、外交家。终军少时聪明好学,因能言善辩而闻名于郡中。18岁被选为博士弟子,受到汉武帝赏识,封谒者给事中,参与朝政,后擢升谏大夫。终军曾先后成功出使西域、匈奴、南越,在维护中央集权、制止诸侯割据、抵御外族侵扰等方面作出了贡献。终军兼具文韬武略,赤诚报国,深受家乡人民景仰。他的传说故事,也在仲宫一带广为流传,如《弃繻明志》、《请缨报国》等。
杨家木铺——— 古马车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
杨家木铺制作古马车要上溯至清晚期的北京,民国初期传至济南。杨家马车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流派,以做工精致、选材讲究、工艺古朴、制法传统的纯手工制作为其主要特征。杨家马车多以五比一比例制成,精选上等红木,传统手工艺精雕细作,工艺严谨。经过百余年风风雨雨,这项传统技艺传至如今的杨崇华手中已历经四代。
兴隆舞龙(民间舞蹈)
兴隆舞龙至今有200多年历史。据传当年乾隆下江南路经济南府时,火龙庄(兴隆村的原名)的“龙灯”曾去演出助兴。
兴隆舞龙表演的是九节龙,节奏快,套路多,包括“盘节花”、“梅花阵”、“绕8字”、“青龙过桥”、“龙翻身”、“龙戏珠”等10多场套路,一气呵成,结构紧凑。舞动起来,粗犷豪迈,气势宏伟,并富有激情。舞龙节、舞龙尾者与舞龙头者协调一致,彼此间配合默契,龙灯所舞出的姿态顺其自然,你追我赶,有大起大落的特点。
八卦太极拳(杂技与竞技)
八卦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一个流派,流行于济南和天津地区,但以济南为主。该拳始创于清末,是河北省深县程家村人程有龙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结合八卦掌的步法和掌法、形意拳的内功心法所创,后传于郭铸山并由郭完善定型为128式。郭铸山(1901-1967),字有恒,祖籍河北吴桥,先祖迁居天津,自幼酷爱拳术,得李存义等名人亲传,精于形意拳、八卦掌及太极拳等,于20世纪30年代到济南经商,将此拳传张万英,新中国成立后又传韩继明、辛学儒、乔鸿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