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张车票 见证大时代变迁
山东商报 记者 白鑫燚
记者见到李妍的时候,她正在省城一家书店看书。她告诉记者,自打退休后,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每天到书店看书,差不多一周看一本,覆盖了所有种类。等天好了,还要出去旅行,看看世界。李妍回忆,1981年底,正式成为济南火车站一名普通售票员时,她还不满二十岁。而在今年4月,李妍正式退休离开工作岗位,离开时为中国铁路济南铁路局客运管理科科员。在近四十年的工作中,李妍一直与火车票打交道,经历了先后三次客票的变迁。
从需要售票员手工添加票面信息的“卡片票”,到计算机打印的“软纸票”,再到可以刷票进站的“磁卡票”,如今,又即将迎来“无纸化”客票……李妍看来,小小的车票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映射了铁路技术的发展。
以前“卡片票”算价很复杂
“1981年,我正式成为济南站的售票员,上岗工作时用的是卡片票,但现在只能在档案室里见到了。”记者了解到,从第一张火车票诞生到今天已有170多年的历史。而在新中国成立至今,也已经历了三代纸质车票的变革。李妍口中所说的卡片票,便是其中第一代“板票”。尺寸有57×25毫米大,票面印有盲文,除了有快、慢车之分以外,还分为硬座、软座、卧铺等。李妍告诉记者,别看“卡片票”只有小小一张,并不是所有的车站都发售,只有北京、青岛、上海这种客流量比较大的车站才有。
“因为中国那么大,火车站又那么多,而卡片票需要提前打印好车票信息,自然不能覆盖所有车站。如果没有卡片票,作为补充,就使用区段票。这就要求售票员根据旅客的需求填上始发跟到达站,再根据运价里程表计算出票价。”李妍告诉记者,即使有了列车区段票,也仅限于硬座车使用,依旧不能满足所有旅客的需求。因此在那个年代,除了区段票之外,还有代用票同时在应用。
在这里,李妍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如果旅客要乘车去东北的加格达奇区,因为特别偏远路上要走好几天,要购买长途卧铺票,这就是代用票登场的时候。据李妍回忆,代用票一式三联,第一联在车站留底,中间一联给旅客,最后一联则要交到上级部门审核。“这种填写是最麻烦的,需要算里程、算硬座多少钱、卧铺多少钱。有的地方太偏不好查、不好算的话,售票员只卖一张票就要十几二十分钟。哪怕好查的地方,信息都填完也得一两分钟。”李妍说。
有时半小时出不了一张票
李妍告诉记者,当时那个年代,买张车票就不是动动手指那么简单了。顾客要排队,售票员上岗“门槛儿”也高。只岗前培训的基本功就包括了背全国铁路运价里程表、票价表、到站,默画全国铁路示意图,熟练打算盘等等,因为计算一张车票的价格非常复杂。
并且,旅客乘坐哪天、哪个时段的哪趟车,也全部依赖于售票员的判断,并不像现在一样可以自己规划好再去买票。正因如此,如果不能在乘客报出目的地的第一时间判断出大致方向,售票员在全国票价表上乱找一通,那就很耽误时间了。
“比如旅客说到曲靖,那你得判断出曲靖在昆明哪一片,再去找。而当时列车数量也少,所以也未必有直达的车。我记得去曲靖要从济南到徐州、徐州到郑州、郑州再到昆明这样一段段中转,最后把所有里程加起来,根据票价政策计算价格。”据李妍分析,为什么售票员有人一天能卖上百张票、有人只能卖几十张?就看算盘打得快不快,表单背的熟不熟了,业务不熟的半小时出不了一张票也正常。
粉红色“软票”时代仍买不到“座”
据李妍回忆,在计算机售票出现之前,以济南火车站为例,售票窗口是分东、北、东北、南四个方向的。东向主要是胶济线,以青岛、烟台为主,这个方向简单明了,最好卖。北向指的是北京、天津。而当时正处山东人闯关东盛行的年代,因此东北方向最忙。南则又分正南和西南,上海、广州、福建、厦门等地为正南,乌鲁木齐、昆明等地为西南,西南客流最小。
正因如此,很多旅客都一头雾水,没看明白就排队,往往排到最后才知道站错了窗口,只能换个队伍重新排。排到了,票没有了,那就明天早来继续排。赶上晚上发售的票,还得小马扎、军大衣彻夜过来排。并且,每个方向的客流量不一样,有的人多有的人少,特别不方便。直到1995年全国铁路调图后,济南开始使用第二代“软票”后,才结束了济南站分方向、分窗口售票的现状,这些难题也得以解决。
记者了解到,在1997年,铁道部确定了计算机车票的统一样式。这种电子票不再需要事先将信息印制好,而是在售票时采用非机打式打印技术的热转出票机现场打印票据。粉红色的车票上面印有出发地与目的地,下面有一排条形码,再无需售票员手动填写,更不需要敲算盘计算票价了。然而,当时虽是计算机售票,却跟现在有很大区别。旅客能买到票,却不能买到“座”。
“买了票意味着可以上车了,但如果不是始发车,大多只能是站票。因为没有全国联网,也就没有统一规划,各个局各自发售。这就形成了一个问题,售票员并不知道前一站过来的这趟车还有多少空座。很多旅客是买了站票上车,却发现座位都空着。”李妍说,即使是这样,也大大提高了售票员的售票速度,基本半分钟内就能操作完成。
如今服务质量是考核第一指标
在李妍看来,火车票变迁就是时代发展的见证,也是铁路建设成就的写照。软纸车票的出现,使糨糊、算盘、票柜退出了历史舞台,工作间一台台计算机快速上岗。但谁能想到,仅过了短短几年,火车票就又一次经历了更新换代。资料显示,2007年7月1日,南京到上海客运专线率先推出磁介质车票,即用磁介质记录票面信息的火车票。票的正面均为浅蓝色,背面为黑色,可在自助检票机上使用。
据了解,从硬板车票到磁介质车票,中国铁路走了半个多世纪,而从磁介质车票到现在部分线路刷身份证就可进火车站,只用了不到10年。磁介质车票带来的是自助购票、快速进站、当日往返以及节假日期间不断刷新的旅客发送量……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传统意义上“售票员”队伍逐渐减少。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售票员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如今考核的不再是售票的数量,而是微笑的数量、服务的质量了。
据中国铁路济南局最新数据统计,如今在售票窗口购买车票的旅客为总数量的15%,代售点为3.6%,而互联网购票则能占到80%以上。在这其中,又有7成为手机购票。
李妍告诉记者,在此之前,因济南站是高铁、普快混行,有些普快车没有联网所以还需出示车票。但不久的将来,随着“无纸化”时代的逐步推进,这些难题都将迎刃而解。“持二代身份证、手机、刷脸进出站,这些在十几年前谁敢想呢?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售票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