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人为什么从容淡定
(转自齐鲁晚报) 在济南,人活得从容淡定,节奏非常舒缓,只要你在这个城市呆久了,就会慢慢被一种温暖的东西融化,你的心灵会充溢着类似叫“幸福”的感觉。
这是一种什么东西呢?时间长了才明白,那是一种人文气息,一种数千年的文化积淀。
济南是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每每行走在济南的泉水和湖泊边,我都会觉得,数千年来,济南的名士好像是随着泉水一波波出现的。文化如水,它在悄无声息之间,浸润了济南人的灵魂与性格。
济南古城的建城史,就是一部向泉水靠近的历史。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在章丘龙山镇发现了龙山文化,而位于济南东部的城子崖是龙山文化最早的发祥地,面积约在20万平方米以上,其建城史达 4600年,这在我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是独一无二的。到商代这里有一个小国叫“谭”,后被齐国消灭。2100多年前的汉代改称济南。西晋末年,济南郡治所由章丘平陵西迁至历城。在古历城东侧,建了一座新城来安置济南郡的府衙,当时叫做东城。由此开始,济南城出现了东西二城并治的情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结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宋代,宋徽宗政和六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等五县,治所设历城,为府治之始。元朝时古城和东城合二为一。
著名学者徐北文教授认为,迁址后济南城发展的总趋势就是东西城逐渐融合,并向西、向北延伸,最终包容了整个大明湖,形成济南“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布局。
北宋之前,大明湖的规模很大,一直到北部的华山。曾巩任齐州太守时,济南开始成为一个著名的风景城市,大明湖被圈定在了济南城内。在宋代,济南建了一座文庙,这是济南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济南文脉的核心。元代,济南商业高度繁荣,北郊的泺口已经发展成了一个重要的商埠。济南城基本定型是在明代,现在的济南人称之为“明府城”。它建于明朝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当时济南城进行了一次彻底整修,由土城变成了砖城。修建的济南城周长12里 48丈,高3丈2尺,共有四门,分别为东门齐川门、西门泺源门、北门汇波门、南门舜田门,这是济南自古以来规模最大和最完善的一次城建活动,直到清末济南城的变化都不大。儒家特别讲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整个济南城的建设就体现了这一思想。旧济南城顺应山势、泉群和湖河走势而建,形成自己独特的格局。泉水是济南的灵魂,它使济南的文化多了一种独特的灵性。
济南像一个风度翩翩的绅士,青岛像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临沂像一个慈祥和蔼的母亲,这是我对这三个城市的印象。站在济南大街上,透过那些树木花草的气息,柏油马路的气息,汽车尾气的气息,饭菜飘香的气息,我被济南的气息陶醉着。这是一个城市经过历史千锤百炼独有的气质。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条明晰的“文脉”贯穿了济南历史,从新石器文化时代,经过春秋两汉魏晋,直到唐宋元明清,它连绵不绝、一脉相承。济南出过那么多历史文化名人,也有那么多历史文化名人来过济南。炎帝、大舜、齐桓公、扁鹊、秦始皇、王莽、伏生、曹操、郦道元、秦琼、罗士信、义净、李白、杜甫、杜仁杰、张养浩、崔融、耿京、范仲淹、李清照、辛弃疾、王安石、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赵孟頫、边贡、李开先、李攀龙、蒲松龄、顾炎武、纪晓岚、丁宝桢、何绍基、郑板桥……这个不完全的名单,已经让我们目眩眼花,他们足以照亮济南人的灵魂。
这是一个个让我们永远回味的时刻。
公元745年夏,34岁的“诗圣”杜甫来到济南,在大明湖历下亭参加了一个隆重的宴会。杜甫的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弟弟杜颖曾任齐州临邑的主簿,他来山东,既可以省亲,又可以旅游。所以一路写下不少佳作,其中在济南作诗三首。在那次宴会上,最尊贵的客人是北海郡太守李邕,这也是一个大文豪。杜甫畅饮之后肯定闻到了济南的文化气息,就赋诗一首《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至今,历下亭仍耸立在大明湖东南一个小岛上。杜甫登了一次泰山,给山东做了一个广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济南喝了一场酒,又给济南做了一个广告:“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还有曾巩,他在济南担任齐州太守3年,就奠定了济南的城市风格。那时,王安石在推行新法,曾巩在济南也调整了赋税,大搞城市建设,在大明湖周围建了不少亭台楼阁。他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为济南百姓做了几件好事,一是铲除恶霸,解散了欺压百姓的“霸王社”;二是治理黄河;三是疏通河道,筑城防水。古人称趵突泉为“瀑流”,宋代济南民间流行“趵突”一说,它们都是象声词,发音类似“咕嘟”、“噗噜”等,大概是描摹泉水喷涌时的声响。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说:“自(渴马)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曾巩第一个把民间语汇用于诗文写作,使得“趵突”一名开始传扬。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大明湖北岸建了一座南丰祠。
近代大文人刘鹗,于公元 1890年来到济南,任黄河“提调”。在《老残游记》里,他这样褒扬济南:“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老残游记》在晚清是一部非常著名的小说,几乎家喻户晓。从此,“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成了人文济南的又一块金字招牌。
现代著名作家老舍1929年来到济南,任教于齐鲁大学,在济南住了4年多。写下了散文《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等,还写了以济南为背景的两部长篇小说:《大明湖》和《文博士》。老舍先生的文章,构成了上个世纪 80年代年轻人心目中的济南,那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济南,一个文化气息像泉水一样在大街上随处流淌的济南。我的一些同学读了《济南的冬天》后报考了山东大学,很多人有些失望,觉得不是那么美好。但是后来他们几乎毫无例外地喜欢上了济南,毕业时把济南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4年,济南足以把一个人的思想融化在它的城墙下。
济南怎样吸引了他们?有人总结说:“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就是这里的文化氛围和环境,经过数百上千年的积淀,济南形成和谐、宽容、默契的文化环境,你在生活里随时可以触摸到文化这两个字,这在山东其他地方是不可能得到的。”融入济南需要时间,可能是一年,或者更长。外地人融入济南后会有一种归属感,丝毫感受不到受歧视,内心会感到舒适、放松,那种温情脉脉的感觉会让你终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