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介入老建筑保护的艰难之路 民间资本让“小广寒”活过来
来源: 齐鲁晚报 记者 张九龙
退回几年,提起“小广寒”,不少老济南也不明所以,而如今,这座百年老建筑已经成为老商埠的文化地标。老建筑保护是世界性难题,单靠政府的力量显然不够,需要形成多方合力,“小广寒”的华丽转身无疑是社会力量介入的一个样本。
有过切肤之痛
没犹豫就交了定金
经三小纬二路拐角处,一座老建筑总是引得行人驻足观看,不时有人在此拍照留念,它便是济南最早的电影院———小广寒电影院。如今,这里是一处电影主题餐厅,同时是济南小广寒电影博物馆,还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六年前,这里却是一堆破砖烂瓦,门头贴着白色的瓷砖,外人丝毫瞧不出这是一处老建筑。
“小广寒”的重生源于两个人:李建军是内蒙古汉子,主营餐饮业,王建宁则是一名专业设计师。
下决心拯救“小广寒”,是因为他们曾经有过切肤之痛。2005年,李建军用经八路的一座老宅子经营了一家餐厅,而那座房子曾经属于济南著名的苗氏家族。然而,随着自由大街片区改造,老宅子被拆掉了,看着院子里那棵一百多岁的金银花树倒下,屋顶被掀掉,李建军无比痛心。
2008年,市中区相关部门计划对“小广寒”进行修复,而当时的“小广寒”还只是一处登记在册的历史建筑,尚未列入文保名录,引入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行保护性开发的政策约束较少。
这种保护性开发当时在济南还是个新理念,此前只有纬六路老洋行用过,能不能搞成谁心里也没底。事实上,直到现在,民间资本对老建筑保护仍然望而却步,政策容易变动、文保规定严苛、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缺乏扶持政策等都是“拦路虎”。
“小广寒”是幸运的。当李建军和王建宁得知这个消息第一次来到“小广寒”时,就相中了这里,当场交了定金。“当时真是啥都没想,也没考虑以后到底咋修复、改造、经营,就是一门心思想要把老建筑保护好。”李建军说。
坚持修旧如旧
光门脸整了三遍
租赁合同签了十五年,最初预计在“小广寒”修复上花费一百余万。可守着这堆残垣断壁、破砖烂瓦,真正干起来,却大大超乎了两人的想象。老建筑修复的基本原则是修旧如旧,可这又谈何容易,光找材料就费了大工夫。2008年前后,济南正在大规模进行棚户区改造,不远处的普利街片区成了李建军眼中的物料“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