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社会力量介入老建筑保护的艰难之路 民间资本让“小广寒”活过来
除了物料,专业的设计也非常重要,既要最大程度地尊重历史、尊重老建筑,又要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空间技术,同时兼顾着实不易,王建宁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起初是想做个人工作室,后来随着对老建筑历史认识的加深,特别希望把它做成一个能够展示给公众的作品,传承它的文化和情怀,反反复复进行了设计修改和打磨。”王建宁表示。
为了修旧如旧、精益求精,“小广寒”单单门脸就做了三遍。第一遍,是把前些年贴的白瓷砖先清理掉,暴露青砖,李建军和王建宁不满意。第二遍,施工人员把门脸建成了平面型的,这依然让李建军和王建宁难以接受。“老建筑是巴洛克风格,弄成平面太不自然了,经过反复考证,最终我们让施工人员重新改造成了圆弧形。”李建军说。几年之后,“小广寒”早期的图片被发现,印证了两人当初的判断。
商业反哺公益
让老建筑持续造血
老建筑修复是件良心活,尤其是在社会力量主导的项目中,付出的精力和投入的资金很大程度上就看新主人的态度和品位。
就是这座两层小楼,面积仅有500多平方米,修复改造居然花了两年半的时间,施工、返工、再施工、再返工……严苛的标准让施工的工人们都几次想罢工。“这两年半,几乎天天在工地盯着。”王建宁回忆。原汁原味的物料、品质精良的工艺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普利街上的老砖头拆下来成本就是一元多,聘请专业施工人员用特殊工艺再贴到“小广寒”,核算下来一块砖又需要花费五六块钱。
统计下来,两年半里,用在修复和改造上的资金就花了八百多万元。“我设计工作室的所有收入,还有建军经商这些年的收入,都投到这里面来了。”王建宁感慨。
保护和开发似乎是一对矛盾,给老建筑输完血,如何让它持续造血,也是个难题。政府主管的模式,主要是靠财政投入,比较成功的南新街老舍纪念馆、经四路蔡公时纪念馆都是如此。
而社会力量要靠商业开发带来的利润来养活老建筑。不过,“小广寒”并没有像纬六路老洋行那样走纯商业化经营路线,而是做足了电影的特色文章,又充分利用了自身餐饮业经验,这种路径的选择十分巧妙。
“小广寒”分为了两个主体。第一个主体是电影博物馆,公益开放,打造成为真正意义的代表济南甚至是中国的电影博物馆,到去年年底,累计参观人数突破15万人次。第二个主体是主题文化餐厅,培养了一批“粉丝”,巩固了支撑博物馆发展的经济基础,以此来实现了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不仅要让老建筑活过来,而且要赋予它新的生命,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支持。资金、政策、专业、情怀等等因素,缺一不可,就像培育自己的孩子一样。”王建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