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海味”里的年夜饭
山东商报
俗语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年”作为一个节日,在吃货们的脑海中,具化成的则是一道道可口的食物。所谓“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相比于鲁西人的好“玩”,胶东人更重“吃”,既有就地取材的海鲜,又有花样百变的花饽饽,真正是当之无愧的“鲁菜之乡”。 记者 于蓓蕾
主妇于女士说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胶东人,说起“胶东菜”的历史,于女士那是烂熟在心,胶东菜因起源于福山县,就是现在的今烟台市福山区,所以,胶东菜还有个名字叫“福山菜”,也叫“烟台菜”。后来,传入青岛,青岛菜承袭福山菜而发展,自成一派。福山素有“烹饪之乡”盛名,谚云:“要待吃好饭,围着福山转”。“福山烹饪业历史悠久,技术代代相传,明清大批厨师享誉北京,此后,福山厨师在国内外各处开业。所以,才有了现在全国各地都有福山风味菜饭店。”
过年,少不了做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腊月初八后,妈妈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其中的年糕,都是自己把大黄米或者糯米磨成粉,加上大枣、红豆等,蒸成香糯可口的年糕。晾凉后,再切成各种式样,通常是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这种年糕,放在凉爽的屋子里,近一个月也不坏。到了吃的时候,妈妈会把一大块糕放到盘子里蒸软,然后拌上红糖,就成了一种甜蜜的食物。
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这一天,尽职尽责工作一年的灶神爷要“上天述职”了,所以这一天俗称“辞灶”。
这一天,也是乡村传统打糖瓜的日子。把麦芽糖放在锅里熬成粘稠的糖浆,再加上白芝麻,然后拉成圆柱形的长条,并趁未凉时煎成一段段,这时的麦芽糖状如长形香瓜,因而得名糖瓜。凉透后的糖瓜,一咬满口酥香甜,是童年最爱的食品之一。
接下来,就要做花饽饽了。“这是一件很累的活儿……”于女士说。当然,这也是胶东人春节期间必备的一道特色吃食。而于女士最喜欢一道主食则是排骨大包,“每次到银座超市买排骨,我经常会提一个要求:‘切的短一点,两厘米。’时间长了,售货员们都会会心一笑:‘又要包排骨大包儿’。”
胶东靠着渤海湾和黄海,有着中国最鲜美的海鲜,同时,土地的肥沃让这里可称得上是“鱼粮之乡”。在过年的餐桌上,永远不会缺了鸡和鱼,鸡代表“吉祥如意”,鱼则代表“年年有余”。
传统里,胶东人过年都会准备两种鱼。一是炸刀鱼,就是炸带鱼。另一种传统的鱼是熏鲅鱼,将鲅鱼切片,用调料泡上一晚,第二天就可以下锅炸了。
除此之外,牡蛎、大对虾、八蛸等海鲜作为配角,让新的餐桌很是热闹,美味与美貌并存。过去,撬牡蛎可不是件容易事,父母们会趁年前最后一次退潮时,拿着铁钎到海边礁石上撬几大桶,然后扔在院子的一个角里,这些牡蛎会一直活上半个多月,直到过年装点了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