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专家齐聚山东 思想碰撞共探“立德树人”
两岸专家齐聚山东 思想碰撞共探“立德树人”
----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在天桥区举行
与会领导专家为首批海峡两岸友好交流区域授牌
两岸老师同台上传统文化课
鲁网3月19日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如何“落地生根”?学校教学目标应如何设定?教学方式应做哪些改变?一系列问题引发教育界人士探讨。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探索中华传统文化渗入教育领域的路径,更好地借鉴海峡两岸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3月18--20日,由天桥区教育局、山东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台湾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在天桥区举行,论坛邀请到多位大陆及台湾的教育专家和特色学校名师,两岸教育理念在齐鲁大地碰撞,擦出传统文化的智慧火花。
在开幕式上,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原副司长郑增仪,山东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院长、台湾《中华文化基本教材》总审定董金裕等多位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有独特建树的教育专家,围绕“回归教育本质”“立德树人”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引发两岸师生共鸣。
在本次的论坛的分会场——天桥区内8所中小学,“两岸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同步进行。即,同一门课,台湾老师和大陆老师各讲一遍,两岸小学、初中名师现场切磋,13堂语文、数学、体育及美育课程展示,生动地体现了两岸教学方式的异同,尤其是台湾融入人文、情感的教学模式,令人耳目一新,两岸的课堂差异助推两岸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的改变和突破。
济南市天桥区的李春老师将课文课的内容分析很透彻,来自台湾的陈丽云老师则主张“学生的阅读力代表自学力,老师传授的是能力而不是课本。”大陆的老师普遍对课本内容的研究较为深入,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教会学生知识;而台湾的老师更侧重学生的能力训练,他们更像一个教练,对学生思想和行为思维的关注多于对知识点本身的“填鸭式”灌输。对于大陆的教育模式,董金裕给出建议,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应适当做出调整和改变,尤其是要痛改照本宣科的知识传授,要拒绝“背多分”。
作为山东省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理事长的王建菲女士在观摩了“两岸同课异构教学”后,她认为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大陆更多关注于课程内容本身,对书本知识本身的研究更透彻;而台湾的教育则倾向于教育训练,课时少、时间长,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人文情怀的熏陶。
此次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两岸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令人深思,增进了教师群体对于“立德树人”理念应如何“落地山东”的理解,将影响并推动山东教育界深入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