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里的济南:王家窝坡里的旧时光
舜网-济南时报
冬天的古村,格外清净。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钱欢青 摄
残破的门楼
砌在墙中的石人
村名:王家窝坡位置:市中区兴隆街道办事处
关键词:土地庙 义合桥
12月3日,难得的晴天。空气虽然清冷,却没有雾霾,更加天朗气清,蓝透苍穹,正是寻访古村落的好时候。骑着小摩托,从二环南路兴隆片区往南,熟门熟路地往群山中走。于是山风开始呼啸,阳光完全无法抵挡风的寒意,竟冻得我鼻涕都流了出来。
但王家窝坡还是非常值得一去。虽然很多村民都已向外搬到马路旁边,但一进入老村,成片的石头房,质朴而沧桑的老桥、老庙,被寒风冻得格外清瘦清朗的老街巷,还是凝聚了一段悠悠旧时光,散发出浓浓的古意。
古道、河沟、石头房
村子三面环山,窝在山里,真是名副其实的“窝坡”。村口在西,往东进村,一条东西向的老街安然而卧,找街边树下石阶旁停好车,望一眼寂寂无人,转过头来,却恰好就碰到了村民韩世山。
韩世山平日在济南干装饰,闲时回村,饶有兴致地做自己的根雕。他很高兴有人去寻访老村。按照他的说法,早前村里老人说,最早的时候,是有一户姓王的人家到这个地方搭了个窝棚落户,所以此地后来就被叫做“王家窝坡”。此地三面环山,南边是著名的斗母泉,东边是同样著名的青桐山,背面是北大山。村中从西往东的那条主街,是西营通往济南的一条古道。早前西营人挑着山货到济南去卖,走的都是这条道,道路难行,后来人们就凑钱修了石板路。
这条东西主街极有特色:路北略高,都是用石头砌起来的矮矮的崖壁,上面是一处处老石头房;路南则是一条河沟,河沟以南,则是一片相对平缓的山地。韩世山说,这几年天旱,河沟里已经两年没水了,早前夏季,满满的水,把山村流动得灵气荡漾。
走到村中心,一座三孔石拱桥赫然在目,桥面和路面齐平,路面已经是水泥地,村人说早前这桥面也是石板铺设,很有古意,当年有个电视剧剧组还曾到这里来拍戏。村人很自豪地说,这是济南最大的三孔石桥。走到桥下抬头仰望,果然桥身颇为壮观,三孔拱洞的中间那孔的顶上,还分别有两个石雕兽首,煞是威武。
河道从这石桥往北拐个小弯,又往东而去。而在桥北,则形成一个很高的崖壁。这崖壁十分特殊,爬上去,但见巨大的石头缝里单独立着一块石头,看起来,像极一匹骏马。
众志成城“义合桥”
石桥北侧崖壁之上,有座古朴的石头院落,却原来是村中的土地庙。
要进土地庙,还是要先登石阶。有意思的是,石阶东侧石墙中,还嵌着一个“石人”,石人没有头,背朝外砌在石墙之中。只是村人已经说不清楚,这石人原本立于何处,又作何之用了。
上得台阶,土地庙的院子便尽收眼底,院子已经废弃,只当中一棵古柏依然挺立,院子东部的三间石头房还保存完好。院子里一块立于“大清同治元年”的石碑,记录了当年修庙的情况,可惜字迹模糊,已然无法通篇阅读。根据残留的字迹揣测,当时修了“官宅一所,书房二间”,花钱“七十千”,从碑文还可以看出,当时村子的名字是“王家窝铺”。
令人惊喜的是,土地庙院子里还保留了两块石碑,把那座三孔石桥的来历说得清清楚楚:其中一块立于“大清光绪元年”的石碑,刻有一篇《建通济桥碑记》,不仅文辞优美,书法和刻工也都相当出色。碑文先说此地地理位置,“岭连铁角,山枕青桐”,是连接济南和岱北的要冲,然后又说修桥的必要,“山水遥来,流盈盈而界首,地泉涌出,波沵沵而阻人。……将为木约之横,皆缘循而恐坠;将为石虫之聚,仍步履之多艰。此一邑之人所溯洄而疾首,五方之客亦经历而伤心者也”。于是村中耆老“屡次商参”,“欲修雁齿虹桥,永遂济人之志”。在这块碑文的背面,还刻有“邻庄投资善士名单”,从上面可以看出,当时修桥,附近“涝坡庄、斗母泉、义合庄、泉路东庄、泉路西庄”等十几个村庄都捐了钱。
和这座三孔石桥有关的另一块石碑,则立于光绪二十四年,上面刻了一篇《重修义合桥碑记》,碑文明确表明此桥为“光绪元年新建”,可见这桥原本名叫“通济桥”,后来才改名作“义合桥”。在记述完石桥的重修过程之后,碑上照例刻上了捐资修桥的众多村庄和善士名单,名单很长,有郭家窝坡、斗母泉、仁合庄、西营庄、侯家庄、义合庄、窑头庄、下井庄、西岭角庄、藕池庄、搬倒井、朱而岭等等,其中大部分村庄名称都沿用至今,有意思的是,其中单刻一条,写的是“小王府会元堂陈大老爷捐银四两”几个字。
很可惜,土地庙已经荒废,院中杂草丛生。村人说,大约是在1958年,庙就被砸了。不过山中之村,泉水还是不缺,村北大山下有个芙蓉池,是远近闻名的泉子,眼下济南市名泉保护办公室正在修栏杆,不日将成山中一道美丽景观。
韩世山说,如今村人很多出去打工,种粮食很不合算,所以村里的地基本被用来种果树了。村里比较著名的果子是“关公脸子杏”,“每到收杏时节,村子路两旁全是这种‘关公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