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老济南:守护古城民间有力量
来源:
后宰门街商居混杂,是济南明清以后主要的商业街。记者王锋 摄□本报记者 江丹 每一座城市都有记忆,承载它的是街区里的历史构造物。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那些老街老巷老房子正在日渐消失。除了官方,民间也有一股力量,利用他们的所学,抢救济南这座老城的记忆。
理清“家底” 在最初的《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将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内容概括为“一带一片三街坊,五十二点一个网”。其中,“三街坊”是指所里街、司里街向北到半边街、珍珠泉地区、剪子巷。
清末同治年间,上层官僚绅商聚居于司里街一带,曾留下成片保存较完整的传统地方民宅。剪子巷则是“一条富有传统色彩的专卖商业街”,“昔日街心路旁的石隙缝中有泉水流淌,游观性很强”。这些年来,除了珍珠泉地区保护尚好,司里街、剪子巷等皆在城市建设的片区改造中变了样貌。
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这二十多年来,济南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同时,一些老片区里的老建筑也在慢慢消失。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姜波认为,这么多年之后再谈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首先要理清咱们还有多少家底,这个城市还有多少东西能够支撑这个名号。
姜波说,历史街区是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据其了解,老城区一带,泉城路以南已经基本没有什么东西了,省府前街西北部、曲水亭一带尚有一片稍有规模的老街区和老建筑。商埠区的情况也差不多,不容乐观。
即便是保存下来的,也似乎并不尽如人意,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譬如芙蓉街。连接泉城路与府学文庙的这条老街,已经改造成为一条重要的旅游街巷。每逢假日或者周末,那里总是热闹熙攘。但是,在建筑和民俗研究人士那里,这条街上的建筑却很少有济南特色,它如今的建筑形式大多是对外地的粗糙模仿,并非济南本土模样,街边的摊位和小店也大多在经营烤肉和臭豆腐,以及各种冷饮、热饮。这样的旅游街道在全国随处可见。2006年的芙蓉街改造,姜波和他的同事们曾进行过完整的测绘,进行过深入调查,曾建议在保留芙蓉街的历史建筑风貌基础上,进行有机改造,但未有结果,芙蓉街失去一次绝好的提升时机。
东花墙子街、涌泉胡同、辘轳把子街、金菊巷……王府池子周边的这些老街巷里,经常有游人穿过。这的确是“老巷子”,却早已经不是曾经的老巷子,即便房墙之上已经刷上水泥,也显得与周边代表着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格格不入。这里的老济南人正在陆陆续续地搬出,大多是芙蓉街上的生意人租住在此。
作为城市发展的代价,更多的普通老街消失在片区改造中,譬如原来大明湖一带的前高祥后街、东顺城街等。相比较那些伴随着宣传而闻名遐迩的街巷,它们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之处,只是曾经老城的几条老街,但是,它们再平凡,也终究承载着这个城市的一部分记忆。
姜波对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的成立怀抱很大的希望,在他看来,消失的已经消失了,但是那些剩下的还需要继续保护和发现,名城委则是未来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一个新的支撑点。
抢救城市记忆 十多年来,姜波和他的学生一直在做一些历史文化建筑的测绘工作。一些历史构造物必然要为现代城市建设让步,记录测绘留存它们的数据,也是对这座城市记忆的一种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