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岁月拾遗:为过年,半夜排队买豆腐
来源:
【忆海拾珠】 □王平 如今想吃豆腐,走进超市会有各种豆腐任你挑选。可在40年前,吃豆腐是要凭本凭票按计划供应的。因为豆腐的原料是大豆,那时国家对城市人口的粮食是定量供应。城市居民基本定量为每人每月27斤,定量中每月有半斤豆类供应,豆类有绿豆、黄豆、赤豆、豇豆等,根据季节不同,夏天供应绿豆,冬天供应赤豆(红小豆),平时供应黄豆。黄豆如果不买可以用购粮本领出黄豆票,一斤黄豆可领一斤黄豆票,而一斤黄豆票可以买三斤豆腐。
豆腐当时八分钱一斤。虽说不是珍馐,但在那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豆腐也是大多数家庭餐桌上不可多得的美味。记得当时不少家庭都是攒上几个月,攒多了到粮店领了黄豆票用来买豆腐。我当时上小学,印象最深的就是放了学,母亲给我半斤黄豆票和一毛二分钱,要我去副食店买豆腐,并千叮咛万嘱咐,要我过马路当心。我心里则非常高兴,晚饭有红烧豆腐吃了。
平日里豆腐供应还好,一般上午都可买到。但一到了春节前,买豆腐就成了家中的大事。因为当时副食供应少,春节供应的鱼肉都按人口计划,家家都要用豆腐打酥锅、炸丸子,除夕包素馅饺子等,豆腐成了家家过年的主力军,所以很多家庭春节豆腐的用量是较大的。副食店的豆腐进货量尽管比平时要多些,但仍然满足不了市民的需求。一般这时家里买豆腐都是三五张甚至六七张豆票,都是家里平时舍不得吃,特意攒到春节集中使用的。当时春节前过了“腊八”节,买豆腐就要早起排队了,越往后十几天越要早起。凌晨只要看到副食店门前排着长队,手里都拿着脸盆或者箅子,甭问都是买豆腐的。
经常是好不容易盼到副食店开了门,一三轮车几十板豆腐,由于人多豆腐少,一个小时便抢购一空。买到者喜气洋洋,那些排了半天队买不上的,便发一阵牢骚无奈离去,要想吃豆腐只得起得更早翌日再来。最难买的时候莫过于“小年”腊月二十三前后,想买上豆腐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排队。有的家庭一家人轮流排队,为买上豆腐往往全家人都上阵。天寒地冻,有时零下十几度,下着大雪,人们将自己包裹得紧紧的,全身只露出两只眼,来回跺着脚毫无怨言。
为了保证能买上豆腐,常有人头天晚上便在副食店门口放上篮子占上地方“排队”,第二天早来的人不认可,便将这些物件扔到一边;还有人不想早起排队便加塞儿,后面的人不干,便引起争吵,甚至动手打架;还有聪明人自行写了小纸片,按先来后到发号。几十个号发完,后来的人见没号了,不甘心白来,便也自己写了号再发一次,结果两种号乱了套,最后排队也没了秩序,开了门大家一拥而上,买好了豆腐却被后面的人群拥挤着出不来,好歹挤出人群,没料到豆腐一歪却被挤到了地上……
当年春节买豆腐的经历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有时讲给80后或90后,他们如同听天方夜谭,眼前一片茫然,感到不可思议,然而当年的生活状况的确如此。